2016年2月15日

談談言論自由

在想言論自由,特別是就創作來說(不管該創作的優劣),有一件事是需要注意的,也就是創作是需要成本的,就算差勁的電影也是一堆勞力時間費用;爛漫畫的幾格,可能就是一個人一周以上的工時,就算是大量生產的言小,也往往是相當訓練有素的人爆肝的產品。

就算不談言論一開始的狀況,之後是各種東西的校對、剪輯、後製,其實都比大多數人想得來得麻煩。而這種麻煩,也會延伸到事後的修改等等。

大公司,或是成功的創作者,或是某些大受歡迎的作品本身,除了容易得到大眾的支持以外,因而不容易引發爭議,要求改變作品內容外,在「成本」上也往往比較負擔得起,所以反而常常多花點錢,多弄幾個版本以掙取品牌名聲。

問題就是,一個如果已經一敗塗地的失敗創作,其實沒虧損到跑路就萬幸了,那有可能有成本來弄什麼修改呢?弄了修改又看不到任何逆轉其失敗的可能性,那為何要修?而在這個狀況下所有的公關災難,在一群人失意下更容易發生。而大家也樂於修理這東西,以推進某種道德的、政治的目標,或單純只是爽。

大半的自由權,最後保護的大半都是社會中的失敗者,當然,要談創作者的強弱、成功與否,其實都是相對的,而對創作者進行「身家調查」以確定他是不是失敗者,往往只會產生更大的問題。或許成敗還是留給在市場、時論去談,而在這時,失敗者就恰恰是那些市場失敗,以及犯眾怒的東西。這時市場與口碑的失敗本身就是足夠的訊息了。

這時,我不是很喜歡那種除了在這些東西在市場與口碑的失敗之外,除了客觀分析失敗原因之外,還要去升高「聲討」的層級,藉此推進特定的政治理想的行動。這種聲討留給鄉民就好了。

言論的事前審查固然必須極端的謹慎(我一直覺得近十年來的氛圍愈來愈反言論自由),事後的各種壓力,其實也是相當大的阻礙。(說穿了,寒蟬效應對人的心理壓力,很大一部分不來自於創作「被禁」而不見天日,而是創作見天日之後,創作者會遭遇什麼下場)負面表列出創作者「不該做」的事,列的愈多,結果就是只有那些爆富的,幾乎沒有人味的創作「工程」小組能夠生存。中小型的創作者根本沒力氣在每個地方都做到沒有問題,而還能弄出有趣的東西。他們只能去突顯自己的特色,這時成功當然不在於作品中爛的、不正確的、不道德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失敗也不是因為這些地方(而是好的地方不夠好)。而在這時去不斷增加對創作人的要求(如果用法律去威脅的話,那就是非常恐怖了),要求人不斷地「不該」如何如何,那只會破壞這個社會的創作精神,最後只有本夠粗的既有大佬能生存。

好作品是建立在極大量不登大雅之登的創作上的(一些強大的漫畫繪手,是出身於「謎本」的),去不斷增加對言論、創作的「正確」、「道德」、「進步」的限制,結果就是什麼都創造不出來。對此,不管你宣揚的是三民主義這種垃圾,還是性別、族群的進步立場,都會有不利的影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