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7日

超越兒童動畫的神話故事-《甲蟲王者:森林之民傳說》

製作背景與版本說明

《甲蟲王者:森林之民傳說》(甲虫王者ムシキング 森の民の伝説,以下稱《森林之民傳說》)是因應原本2003年開始經營的遊戲《甲蟲王者》(甲虫王者ムシキング)所製作的電視動畫,於20054月至20063月首次播出,共52集,然而電視動畫的故事與遊戲沒有關聯。

同樣名為《甲蟲王者》的動畫作品還有兩部電影動畫《甲蟲王者:通往偉大的三冠王之路》(劇場版 甲虫王者ムシキング グレイテストチャンピオンへの道),以及在臺灣還沒上映的《甲虫王者ムシキング スーパーバトルムービー ~闇の改造甲虫~》,不過和《森林之民傳說》也都沒有關聯性。

本文討論的是20052006的電視動畫《森林之民傳說》。

前言

《森林之民傳說》在製作之始就是作為遊戲機的衍生產品,而由於《甲蟲王者》的遊戲機是特別針對小學生設計的,《森林之民傳說》所設定的觀眾群也是以小學生為主。在一部主要觀眾為小學生的動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兒童動畫不同於青少年()動漫的許多要求與困難。

首先,兒童動畫中必須小心處理暴力與死亡,然而一方面幾乎禁止死亡,另一方面又要增加冒險故事的強度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當作品要表達的鬥爭超出了《神奇寶貝》那種無關世界的層次,而甚至涉及整個世界的存亡時,故事中如何在語言上一方面避免死亡,然而又讓死亡「無處不在」,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第二,兒童動畫較諸少年,甚至青年動畫來說,商業化的影響更加直接,故事往往要環繞著商品化的主題打轉,而只有少數的作品能夠免於商品化影響,然而《森林之民傳說》一開始就作為遊戲機的衍生創作,從而必須面對商品化的問題。

第三,兒童動畫由於觀眾無法消化太多的資訊,從而必須控制故事中資訊流動的量,從而對白無法太長、太複雜,而敘事也無法加速與壓縮,並且很難說明抽象的事物。

《森林之民傳說》作為一部兒童動畫,是相當有野心的作品,這部作品試圖在兒童動畫的諸多限制之下創造一個神話世界,雖然這樣的嘗試並不全然成功,但也成為了相當特殊的好作品。

人與自然的和諧

《森林之民傳說》中的「森林」,雖然和我們想像的差不多,充滿了花草樹木,但《森林之民傳說》的世界中,似乎人類是唯一的哺乳類,甚至是唯一的脊椎動物,並且人的大小和小蟲子差不多,而甲蟲就是這個世界中最大的動物了。

這樣的世界在詩情畫意的同時,也處理了兒童動畫的要求,由於沒有其他脊椎動物,從而也不會有流血,這個世界甚至沒有「打獵」,也沒有「吃肉」這一回事,甚至沒有肉的概念,森林之民的主食和昆蟲們是一樣的,也就是樹液與花粉。

從而這免去了大多數兒童動畫都會出現的問題,因為吃肉、打獵顯示出的人對於其他生物的支配、奴役甚至殺害,而這是兒童動畫所必須避免的。而這樣的一個世界中,人類與其他生物間的關係是非常和平的。

而在這個世界的營生方式中也沒有密集的耕作,而就人的相對大小也不可能伐木,人們的營生方式是照顧著樹木以及比他們還高大的花,人們不會大規模的「開墾森林」,而至多只是在森林中保有一塊小小的花圃,從而森林之民對於自然環境的干預是非常低的,並且保護森林對於森林之民們也就等同於保護自己的生計,這是一個人與自然極為和諧的世界。

相應的,在這種設定下畫面非常漂亮,小小的人們在綠意盎然的花草間奔跑,並且雖然有近來動畫的高明度,畫面卻刻意地創造柔焦的效果,從而畫面非常柔和而夢幻,這或許是我看過背景最好的兒童動畫。

森林與母船、此世與來世

《森林之民傳說》的世界除了自然的面向外,還有神話的面向,雖然故事中一直沒有明確的說出來,然而整理故事中的線索可以得到以下的神話故事:

森林之民並不是世界的原住民(這也可以從世界中只有森林之民是脊椎動物看得出來),而是「母船」的子女,遠方的生命化成類似「光」的單純形式,乘上母船原本朝向某顆星球遷徙,然而中途因為事故只能停留在《森林之民傳說》中的世界,母船與森林達成了和解,從而釋出了他所搭載的生命,這些生命從而依靠森林的供養而成為了森林之民,然而當森林之民漸漸繁衍茁壯後,母船也得到了力量,從而將要重新踏上原來的旅程。

然而,母船所能搭載的不是已經由森林供養成長的森林之民們,而是原初類似光的單純生命形式,而回歸原初生命形式的過程,就是死亡,而在森林之民的語言中,則是「變成光」。

從而故事中幾乎從未出現「死亡」一詞,而總是以「變成光」取代了,因此惡人不會喊著「我要殺了你」,而是喊著「我要把你變成光」,這種語言的轉變,使得故事在避開「死亡」一詞的同時,卻確實地描述了死亡,而在描述死亡的同時,又說明了來生的去處-也就是回到母船繼續未竟之旅。

《森林之民傳說》用了高度象徵性的語言取代了死亡與來生的語彙,並且成功地表現了同一件事。而在這種語彙的代換中,也隱約擴充了我們說明死亡與來生等等信念的方式。

而由這個神話出發,故事更觸及了入世與出世、此世與來生的問題,許多信仰宗教的態度認為塵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來世的應許,從而對於現實的事務,或是現狀的不公缺乏熱忱。然而沒有來世的應許,似乎此生的努力也會缺乏意義,並且人關於自身起源的問題也很容易引發宗教情懷,而這樣的宗教情懷如同理性一般,也是人類所獨有的。

《森林之民傳說》藉由森林與母船象徵地處理了這個問題,故事中母船即將出發,而在此時,某些森林之民的村落中興起了一種信仰,認為死後會到天上享受永遠的幸福,從而在此世從不瞻前顧後,不照顧花圃,不修整水道,不儲備食糧。在一段故事中,主角們說服了村民們重新過原來森林之民的生活,而主角作為「森林的守護者」,似乎是肯定此世的。

而主角身上的「守護者的證明」,控制森林的力量,但同時又是母船的鑰匙,也就顯示了母船和森林之間原初存在著協議,而最終母船與森林並沒有任何一方被摧毀,而是重新達成和解,主角們和大部分的森林之民得以繼續在森林中活著,然而母船也確實帶著已經變成光的人繼續旅程了,最終森林的女兒陪著母船繼續旅程,而母船的女兒留在森林生活,現世與來世終究取消不了對方,而只能和解。然而在故事最後沒有和母船一起步的森林之民們,在死後就「沒有應許之地」,只能成為森林的一部分,但主角們最終選擇的還是此世,這也是《森林之民傳說》作為一部當代的動畫作品,故事上必然的結局。

美術設計與音樂

在人物造型方面,坡坡的造型是很棒的設計,單純的綠衣紅髮,線條非常柔和甚至有點中性,幾個主要角色的形象也都不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主角群大多都不穿鞋,這點雖然是小細節,卻是一個非常好的設計,使得這些人更像是「森林之民」,基本上人物設計都相當不錯,但反派的形象如同許多兒童動畫一般,稍嫌誇張。

音樂方面,音樂製作人是相當知名的和田薰[1],從而配樂的水準相當不錯,而片頭曲「生きてこそ」與故事相當契合,然而四首片尾曲中,只有HIKARUステージ」一首符合故事的感覺,其他三首都非常、非常的突兀,算是一個缺憾。

兒童動畫的問題

《甲蟲王者》本來是SEGA以小學兒童為對象的遊戲機臺,而製作出的動畫當然必須是遊戲的延伸,而因此這部動畫處處可見針對小學生以及宣傳商品的痕跡,最明顯的當然是3D繪圖的甲蟲大戰,完全就是配合機臺上的畫面。

一般來說,小孩子都喜歡3D繪圖的(比較炫),但這產生的問題是與原本非常漂亮的布景及人物格格不入,雖然動畫製作小組很努力地利用剪接緩和這種畫面上的不協調,成效仍然非常有限。

第二點在於對白方面,《森林之民傳說》中的對白資訊密度很低,並且幾乎有一半的對白是主角與他的伙伴們互相呼喚,對白主要是表示感情,而沒有傳達多少對這個世界的說明,偏偏《森林之民傳說》的世界觀除了有很強的神話色彩外,還相當繁複,從而故事到後來一直有說不清楚的問題,簡單的說,《森林之民傳說》的故事架構並不是兒童動畫的架構,但又使用兒童動畫的敘事手法,從而不管對小孩或是年紀大一點的青少年恐怕都很難進入故事中。

除了這兩點之外,《森林之民傳說》還有一個滿嚴重的問題,也就是在單元劇和連續劇之間游移不定,一般來說,單元劇的故事需要一個小高潮,因此敘事上每集都必須有自身的重心,而連續劇的故事則重視敘事的穩定和豐富,必須不斷扣著故事主線,一般來說兒童動畫都要以單元劇為主,《森林之民傳說》原則上也一樣,每一集都會有甲蟲之間的對戰,但問題是《森林之民傳說》除了少數幾集,很少有各集自身的重心,敘事上反而類似連續劇,所以經常看起來是為了每一集都有甲蟲對打,才故意安排敵人的攻擊,但作為連續劇,反而常常因為一集花太多時間在甲蟲對戰上,以致於一集與下一集中間的故事常常出現跳躍,這種問題有時因為不太合適的倒敘法更加嚴重。

結語

《森林之民傳說》將超出兒童動畫的象徵要素以及複雜性建立在兒童動畫上,從而產生了許多畫面以及敘事的問題,從而既不能說是一部優秀的兒童動畫,卻也不是一部優秀的少年動畫。

雖然如此,但這部動畫鋪陳了一個極為和諧,精緻而又具深度的世界,森林之民的生活方式是同類動畫中最美的,而母船與森林、此世與來生之間的衝突與和解,也是同類動畫故事中最具蘊味的主題。雖然這是一部自始就定性為兒童動畫的作品,然而承載了大大超出兒童動畫的故事潛力,如果整個故事在保留柔美得畫風的同時,能夠被改編為少年動畫或甚至是成人動畫,可能會是非常出色的作品,因此,雖說作為一部兒童動畫是有缺憾的,但《森林之民傳說》還是一部值得留在腦海中的作品。



[1] 1962年生,知名動畫、電影配樂作曲家,擔綱不少著名作品的配樂,如《金田一少年事件薄》、《犬夜叉》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