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人》的故事與人物發展斷斷續續,總有一種無以為繼的感覺。說來這有點可惜,富堅的角色往往非常有意思,在人物的情緒與動機上常有很細緻的描寫,就《獵人》來說,作為主角的小傑其實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角色,他的特質並不是能用人物設定三言兩語說明的,這個人說穿了是一個有點「奇怪」的人,但這正是這個人物有趣的地方。
在幻影旅團的故事線中,小傑知道,也見證了幻影旅團是一群非常殘忍的人,他們殺害無數人並樂在其中,但有趣的是,小傑一開始對旅團一點道德上的憤怒也沒有,他完全是以一種道德上中立的態度去面對這些很明顯殘忍的人。一開始,我們可能能夠將之解釋為小傑「沒想那麼多」,或是在面對旅團時,避免表達太多感覺,以明哲保身。
但有趣之處在於其實並非如此,小傑在看到旅團的人真的彼此關心,而且想為死去的團員復仇時,就算自己實際上被旅團扣作人質,他也無法控制地真的對旅團的人發怒。他認為如果旅團是一段無血無淚的人,完全沒有同情心的話,那沒有什麼好生氣的,但一旦發現旅團的團員其實知道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懷後,他反而無法原諒旅團。
這個段落有趣的地方,首先是對小傑的描寫。通常簡單的人物典型中,會將人單純分成依理性行動的人,與依感情行動的人,這兩種人常常被視為對立的,依理性行動的人缺乏感情,而依感情行動的人常常沒有「想那麼多」。當然,有趣的地方往往是這兩類人的互補和相互理解,而漸漸的兩者多少都得到了另外一方面的特質,一個例子是Star Trek中的Kirk與Spock的關係。
但這個對立在小傑身上就覺得奇怪,小傑並不會因為看到暴行就覺得生氣-這和絕大多數的人的「義憤」是不同的,試想看到鄭捷的案件,第一時間的感覺是一種平和的道德中立態度是什麼樣的人-但小傑就是這樣的人。但有趣的是,當小傑確定了旅團會為朋友的死而深刻悲傷時,他第一個想到的並不是「這些人其實沒有那麼壞」,而是確定了這些人真的非常可惡,並且說真的不太理性地在這些人面前生氣。小傑必須在確定特定情況依他自己的相信的普遍準則下是可憎時才會生氣,但這種情緒又是真誠而強烈的。對於一個小孩來說,具有這樣的態度是不可思議的,某個程度上比念能力還要不可思議,而這正是小傑這個人特出而有趣的地方。
而這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對於小傑來說,一些有「義氣」的幫派分子,一些對家人朋友很好的殺人犯,可能是比像是鄭捷的人(先假定鄭捷真的無血無淚)可惡的。當然,進一步釐清大概會是責任能力上的問題,我們會對人有道德上的義憤,但不會對颱風有義憤,如果一個人真的沒有同理心,一定程度上和颱風是類似的,因此對之有「義憤」好像不太對勁。(不過很多地方也不一樣,一個完全沒有同理心的人,也有可能基於利害算計或是自己肯認的某種準則而一生不傷害人,甚至或許這種人大半部都是如此,而這些人也能夠溝通、思考,很難說因為沒有同理心就「不是人」)
不過,或許這可以有另一種詮釋,也就是,一種非普遍化的道德觀,像是對小團體內的義氣,可以為自己人去傷害「外人」,一定程度上比一種對他人普遍上的漠不關心來得可惡而危險。就旅團來說,如果沒有真正的情感,這些人也無法組成一個「團」,從而也不會對世界產生那麼大的傷害。大惡必須透過對我群的善才能有組織,也才能有力量,大黑道往往對鄉里很好,但長久下來的惡反而更難抹除。
這並不是對《獵人》的詮釋,而大概只是引申,說穿了也無甚高論,只是一些隨想。說真的獵人並不是有太明確的主題的作品,大多數的狀況是作者自己弄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然後再(不得不)半調子地帶過,《獵人》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和情境,但很少能夠好好地發展,是有點可惜。不過,讓人覺得可惜的創作,本身必然具有許多趣味,而《獵人》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作品。
2013年9月6日
絕望中仍要跳舞-關於超時空要塞的一些想法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面對一些問題。而我的問題雖然「客觀上」是大家都認為沒什麼的,但由於我是個完全沒用的人,對我來說這些累積的問題幾乎讓我活不下去。也因此,我幾乎失去了對任何事物的樂趣,雖然在部落格上說這些自憐的話,只會惹人討厭,不過我還是得說明一下,現實上的困境,使我對於動漫評論這項興趣長期停滯,並且往後也不太可能恢復原有的文章水準…
活到現在對我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簡直可以說是奇蹟,所以也無法再要求什麼了。
不過,即便在絕望中,即便在一個有極大的理由將整個社會軍事化的狀況下,並且在極大的危險之中,人們還是努力地過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絕望的環境並沒有改變人們的心靈。這大概是極為樂觀的,超時空要塞(初代與電影版)的主要力量。而這種力量是在之後許多續作之中無法再度重現的。
雖然超時空要塞的主要故事之中,我們會把主軸放在林明美、未沙以及一条輝之間的關係,以及馬克羅斯艦面對的存亡威脅,但真正的力量還是在於作為背景的老百姓們。
在故事中,馬克羅斯艦傳送到了星系邊緣,與地球完全的隔絕,並且艦上還有五萬個平民。並且還要應付外星人的攻擊,這是一個極端絕望的處境。而一開始,狀況的確是非常的絕望,在有限的資源之下,市場基本上是難以運作的,一開始所有人都只能靠著中央集權式的配給過活,並且除了等待與恐懼之外,生活中沒有其他的東西。
這也就是林明美這個角色出色的地方,在電視版中,林明美拒絕活在這種受到中央控制,切都受到必然性支配的世界,因此他堅持即便在配給的狀況下,還是需要創造些東西,還是需要回到原有的生活,因此他利用自己的配給,以及交易,重新開張了一間中式餐館。而這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他讓人們意識到,就算在有限的資源,以及絕望的處境之下,人們還是可以創造事物,還是可以利用市場讓大家過的更好。基本上,林明美重新燃起了這五萬平民過日常生活,或說「文化」生活的希望。
這件事情非同小可,最後甚至在這種處境下,人們還是辦了「馬克羅斯小姐」的選拔。而即便林明美並沒有特別突出的資歷,他因此成為了這五萬人中的「明星」,甚至之後還在這五萬人中拍出了電影。雖然三不五時,馬克羅斯的人民還是必須面對恐怖的傷亡,雖然配給與有限的物資還是不變,但在一個本來基於所有「合理」的思考下,都必須全面軍事化,乃至於以暴力強迫人服從的狀況下。馬克羅斯拒絕成為這樣的地方,反之,馬克羅斯成為一個充滿「文化」的地方。
在這個背景之下,我們才能理解到林明美這個角色的力量,實際上他並不是一個大明星,他的力量並不是來自於他的歌聲,因為,充其量他只是個五萬人之中的明星。他的力量來自於馬克羅斯的百姓共享的精神,也就是,即便在絕望的情況下,文化仍然必須延續,社會不能軍事化的精神。
在這個情況之下,甚至還出現了一些不太識時務的異議分子,如在電視版中林明美那反戰的表哥,顯然不是一個討喜的人物。但對我來說,這反而顯示了這個社會在這種狀況之下,居然還有強大的包容力。
而最後,當地球在不幸的機遇以及軍事邏輯之下,被外星人全滅後。全世界留下的人類,也就只有馬克羅斯上的五萬人(也因此,可以說林明美變成「全世界」的明星了,雖然這有點諷刺就是了)。而當這五萬人面對不可能對抗的威脅時,最後拯救他們,因而也是所有人類的要素,就是在這個環境下產生的文化。這使得完全軍事化的外星人感受到生活有另一種可能性,而最後許多外星人,為了保護這種可能性而幫助馬克羅斯,而得到了勝利。
雖然在電視版中,之後有許多集開始「肥皂」劇化,故事著重在明美、未沙以及輝之間的三角關係,這其實是出於偶然。由於超時空要塞原本計畫的集數並沒有想到要做這麼多集,因此只好在最後處理這個相對之下缺乏力量的主題。不過,即便在這個狀況下,還是有些有趣的地方,在成為一個制式的偶象,並且馬克羅斯面對的危機大致解除之後,明美背後來自於人民的力量不可避免地弱化了。但明美並沒有意識到這點,而也因此,在最後的段落中,明美了解到了這點,並重新開始自我追尋,畢竟,明星的力量並不只來自於個人的歌聲與魅力,而也在於表現出人民心中深處的精神。
在之後超時空要塞(或說Macross)系列的作品,固然也有許多可觀之處,但往往過度強調各別人物的歌聲本身的力量。到最後甚至有些神化明星的地步,這完全失去了原本馬克羅斯系列中,林明美真正重要的並不在於他的歌聲(當然,他的歌聲也不錯),重要的在於即便在絕望中,這五萬人決心也要過文化生活的精神。失去了這一個核心背景之後,無論再怎麼強調明星的歌聲,其故事的力道和深度都不可避免地弱化了。
初版的超時空要塞是一個真正樂觀,並且對於人類充滿信心的作品。而不只是專注在明星的生活以及個別的情感而已。雖然或許這種樂觀只屬於日本的那一個特定的世代,只屬於一個往往被指責過度軟弱並且不切實際的世代。而在現在的人們,因為許多現實上的問題,包括經濟的衰退,以及東亞權力均衡破壞的威脅,早就失去了這種樂觀精神。最終動畫不可避免地朝向畫面與情感上的偏執(這我不太喜歡),或是以一種反諷的態度,在許多黑色幽默中試圖表示人們的處境(在這方面,則有不錯的作品,例如銀魂中的許多短篇橋段)。超時空要塞很少直接表現出反軍事化的傾向,但有極強的反軍事化的精神。
最後要澄清的是,雖然超時空要塞具有反軍事化的精神,但並沒有反對以自己意願接受任務的軍人。主角就是這樣的人,而同樣的也受到大家的支持。總之,這是一部樂觀且平衡的作品,而這在現在已經愈來愈不容易看到了。
活到現在對我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簡直可以說是奇蹟,所以也無法再要求什麼了。
不過,即便在絕望中,即便在一個有極大的理由將整個社會軍事化的狀況下,並且在極大的危險之中,人們還是努力地過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絕望的環境並沒有改變人們的心靈。這大概是極為樂觀的,超時空要塞(初代與電影版)的主要力量。而這種力量是在之後許多續作之中無法再度重現的。
雖然超時空要塞的主要故事之中,我們會把主軸放在林明美、未沙以及一条輝之間的關係,以及馬克羅斯艦面對的存亡威脅,但真正的力量還是在於作為背景的老百姓們。
在故事中,馬克羅斯艦傳送到了星系邊緣,與地球完全的隔絕,並且艦上還有五萬個平民。並且還要應付外星人的攻擊,這是一個極端絕望的處境。而一開始,狀況的確是非常的絕望,在有限的資源之下,市場基本上是難以運作的,一開始所有人都只能靠著中央集權式的配給過活,並且除了等待與恐懼之外,生活中沒有其他的東西。
這也就是林明美這個角色出色的地方,在電視版中,林明美拒絕活在這種受到中央控制,切都受到必然性支配的世界,因此他堅持即便在配給的狀況下,還是需要創造些東西,還是需要回到原有的生活,因此他利用自己的配給,以及交易,重新開張了一間中式餐館。而這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他讓人們意識到,就算在有限的資源,以及絕望的處境之下,人們還是可以創造事物,還是可以利用市場讓大家過的更好。基本上,林明美重新燃起了這五萬平民過日常生活,或說「文化」生活的希望。
這件事情非同小可,最後甚至在這種處境下,人們還是辦了「馬克羅斯小姐」的選拔。而即便林明美並沒有特別突出的資歷,他因此成為了這五萬人中的「明星」,甚至之後還在這五萬人中拍出了電影。雖然三不五時,馬克羅斯的人民還是必須面對恐怖的傷亡,雖然配給與有限的物資還是不變,但在一個本來基於所有「合理」的思考下,都必須全面軍事化,乃至於以暴力強迫人服從的狀況下。馬克羅斯拒絕成為這樣的地方,反之,馬克羅斯成為一個充滿「文化」的地方。
在這個背景之下,我們才能理解到林明美這個角色的力量,實際上他並不是一個大明星,他的力量並不是來自於他的歌聲,因為,充其量他只是個五萬人之中的明星。他的力量來自於馬克羅斯的百姓共享的精神,也就是,即便在絕望的情況下,文化仍然必須延續,社會不能軍事化的精神。
在這個情況之下,甚至還出現了一些不太識時務的異議分子,如在電視版中林明美那反戰的表哥,顯然不是一個討喜的人物。但對我來說,這反而顯示了這個社會在這種狀況之下,居然還有強大的包容力。
而最後,當地球在不幸的機遇以及軍事邏輯之下,被外星人全滅後。全世界留下的人類,也就只有馬克羅斯上的五萬人(也因此,可以說林明美變成「全世界」的明星了,雖然這有點諷刺就是了)。而當這五萬人面對不可能對抗的威脅時,最後拯救他們,因而也是所有人類的要素,就是在這個環境下產生的文化。這使得完全軍事化的外星人感受到生活有另一種可能性,而最後許多外星人,為了保護這種可能性而幫助馬克羅斯,而得到了勝利。
雖然在電視版中,之後有許多集開始「肥皂」劇化,故事著重在明美、未沙以及輝之間的三角關係,這其實是出於偶然。由於超時空要塞原本計畫的集數並沒有想到要做這麼多集,因此只好在最後處理這個相對之下缺乏力量的主題。不過,即便在這個狀況下,還是有些有趣的地方,在成為一個制式的偶象,並且馬克羅斯面對的危機大致解除之後,明美背後來自於人民的力量不可避免地弱化了。但明美並沒有意識到這點,而也因此,在最後的段落中,明美了解到了這點,並重新開始自我追尋,畢竟,明星的力量並不只來自於個人的歌聲與魅力,而也在於表現出人民心中深處的精神。
在之後超時空要塞(或說Macross)系列的作品,固然也有許多可觀之處,但往往過度強調各別人物的歌聲本身的力量。到最後甚至有些神化明星的地步,這完全失去了原本馬克羅斯系列中,林明美真正重要的並不在於他的歌聲(當然,他的歌聲也不錯),重要的在於即便在絕望中,這五萬人決心也要過文化生活的精神。失去了這一個核心背景之後,無論再怎麼強調明星的歌聲,其故事的力道和深度都不可避免地弱化了。
初版的超時空要塞是一個真正樂觀,並且對於人類充滿信心的作品。而不只是專注在明星的生活以及個別的情感而已。雖然或許這種樂觀只屬於日本的那一個特定的世代,只屬於一個往往被指責過度軟弱並且不切實際的世代。而在現在的人們,因為許多現實上的問題,包括經濟的衰退,以及東亞權力均衡破壞的威脅,早就失去了這種樂觀精神。最終動畫不可避免地朝向畫面與情感上的偏執(這我不太喜歡),或是以一種反諷的態度,在許多黑色幽默中試圖表示人們的處境(在這方面,則有不錯的作品,例如銀魂中的許多短篇橋段)。超時空要塞很少直接表現出反軍事化的傾向,但有極強的反軍事化的精神。
最後要澄清的是,雖然超時空要塞具有反軍事化的精神,但並沒有反對以自己意願接受任務的軍人。主角就是這樣的人,而同樣的也受到大家的支持。總之,這是一部樂觀且平衡的作品,而這在現在已經愈來愈不容易看到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