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7日

流行文化下的美夢-《Interstella 5555》

製作背景與版本說明

Interstella 5555: The 5tory of the 5ecret 5tar 5ystem(以下稱《Interstella 5555》,又,這實在是個很有創意的名字)是一部奇特的動畫作品,這部作品原本是法國電音組合Daft Punk2001年出版的第二張電音專輯Discovery,而Daft Punk(中譯傻瓜龐克)的兩位團員Thomas BangalterGuy-Manuel de Homem-Christo與合作者Cédric Hervet三個人合力完成了故事,並將故事與專輯帶到東京,尋求他們的童年偶像-松本零士的合作。松本零士同意作為總設定以及視覺設計,加入製作團隊,而聘請竹之內和久及西尾大介執導,最終整部作品在200312月完成,但在完成之前作品的部分已經在MTV頻道上播出過。

這部作品在臺灣譯為《銀河生死戀》,並通常歸類於西洋音樂,因此是日本動畫愛好者經常忽略的作品,雖然的確《Interstella 5555》在分類上很難定位,也不是傳統的動畫,然而這無疑的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作品。

流行與懷舊,日本與法國的結合

Interstella 5555》是一部前所未見的作品,這部作品極具實驗精神地結合了非常遙遠的兩種創作類型、兩個國家、兩個不同領域的成功創作者,雖然不無侷限,但仍非常地成功,而成為一部不容忽略的重要作品。

這種結合的一方,是法國熱門電音組合Daft Punk ,這雙人組合從未以真面示人,而總是戴著可笑的面罩,雖然他們某程度上架出了自己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卻又沒有宣揚理念或是反抗世界的熱忱,他們是一個「娛樂大眾」的團體,只是方式是以適合在俱樂部或是舞廳播放的,讓大家輕鬆搖擺的電子樂,而不去玩流行音樂界的許多形象包裝及性暗示而已。

不過在這年頭,能單純用音樂娛樂大眾的團體已經相當不容易了,他們的音樂沒有什麼深意,但輕鬆有效果,而且對於歐洲年輕人來說似乎真的非常有感染力。

另一方,則是日本動畫大師松本零士,雖然松本零士並不見得很能掌握故事的流動,但卻是創造夢幻形象的大師,他創造了《銀河鐵道999》中,日本動畫史上最成功的女性形象的梅德爾(メーテル),《宇宙戰艦大和號》(宇宙戦艦ヤマト)中,最著名的「艦長」形象沖田十三,《宇宙海賊哈洛克》(宇宙海賊キャプテンハーロック)中充滿反抗精神的哈洛克(ハーロック)船長。而他的作品中有一種源於戰後生活經驗的,濃濃的懷舊風格,這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滿了回憶和感傷-或許太多了一點。當然不能說他過氣,但比起其他經典創作者,他的作品更加訴諸於特定世代的生活經驗。

結合的環節

看到現在,這兩者似乎沒有順利結合的理由,但事情的確發生了,故事的主導是Daft Punk,而動畫的製作團隊則幾乎完全沒有改變地,順著專輯鋪陳故事,也就是說,看了一次《Interstella 5555》,也就同時從頭到尾地聽完Discovery這張專輯,Daft Punk的團員們也發揮了驚人的編劇才能,編出了一段完全符合專輯風格的故事。

雖然主導者是Daft Punk,然而讓整部動畫之所以成為動畫的,則仍然是松本零士風格的,純淨美麗的人物形象,當然還有動畫小組的精密工作。

電音和松本零士如何結合呢?主要的切入點在於,Daft Punk 的音樂單純而讓人想跟著搖擺,訴諸的是每個人直觀的節奏感,和現代社會中對於「輕鬆」這件事的追求(Techno就是要放鬆這種話我聽過不只一次了),而松本零士的動畫則訴諸均衡美麗的形象,以及淡淡的,甚至每個人自幼就都能理解的愁緒,而這與Daft Punk的音樂一般地直觀,因此也具有普遍的感染力,均衡的形象不會讓故事沈重,而淡淡的愁緒非旦不會破壞輕鬆的氣氛,還能增添不少色彩。

對流行產業的批判?

雖說輕鬆才是故事的基調,但《Interstella 5555》似乎也帶有一些批判意味,故事以邪惡的經紀人綁架在其他星球的音樂家,並依照流行文化的需求,將他們「包裝」成地球的偶像,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狂想故事,單就將綁架外星人與流行教主合而為一就是個極佳的融合了,並且故事第三節的Harder, Better, Faster, Stronger一曲,在歌詞中表現了對流行產業工業化生產的批判,並且在畫面上,幾位外星人在配合節奏閃爍的機器中,如同在生產線上的產品一般,被「全自動」地改造成地球的偶像,這或許是整部作品中最好的一段,電音與配合節奏的機器,同時具有故事上的創意,音樂上的契合,以及很有說服力地顯示對文化工業的批判。

但到了後半段的故事,可以看出這種批判充其量只是虛幌一招,所有文化工業的邪惡,在故事中就由邪惡經紀人承擔了,而且他還不是個地球人,動機甚至不是任何現實之物,而是完成某種邪教儀式。故事中的唱片公司的老闆是個好人,而所有歌迷的熱情也是不變的單純善意,所以故事表現的是,現今的文化工業基本上沒有問題,是好東西,有問題的只是些腦袋不知道在想什麼的外星人而已。

不過這種「虛幌一招」的批判,在故事上倒有正面作用,因為批判文化工業幾乎成了一個世代的「政治正確」[1],不批判一下好像不行,可是一旦真的批判下去,這部作品就不再輕鬆了,也就不再能發揮Daft Punk「娛樂大眾」的專長,而松本零士高度夢幻的風格也不適合處理這種現實上無法解決的問題,從而這種虛幌一招的故事反而一方面顯示出了批判,而且由於Harder, Better, Faster, Stronger真的是首效果很強的曲子,這種批判乍看還真的很有說服力,另一方面避免真正攻擊到現行的文化工業,從而避免攻擊到文化工業的基石-樂迷(fans)或說消費者。

Fans的真摯情感

把文化工業批判去掉後,《Interstella 5555》基本上就是受壓迫的好人們對抗壞人的故事,而也就加入了這種故事中常有的,英雄式的犧牲這個要素,不過在這個要素上,《Interstella 5555》並非訴諸對於「英雄氣質」的諸多理想,而是訴諸於一種流行文化下常見的心態-歌迷對偶像的喜愛與崇拜。

故事中的主角Shep是個宇宙警察,更重要的是被綁架的幾位外星人的超級樂迷,並且對其中的女性團員Stella,有著對偶像的熱愛,這顯示在故事中的許多地方,像是Shep的太空船的房間內貼滿了Stella的照片,他幻想與Stella在如夢似幻的草原上飛舞,這些迷過偶像的人多少都能體會。

而當他知道偶像受難後奮不顧身的追趕,之後墜落在地球,一個人在街頭飄流,最後犧牲生命救了偶像,而在死前和Stella握了手,並在想像的世界中和他在極為美麗的幻境(這段的作畫極為漂亮)中共舞,甚至死後的靈魂還保護了偶像們。Shep的英雄行徑,可以說是「超級Fans」的理想,為了保護偶像受苦受難,至死不休。

單純地訴諸英雄氣質沒辦法感染大眾(畢竟並非每個人都是強者),而單純地訴諸為愛犧牲,也未免老套了點,而且這年頭愈難讓人相信這種單純而無怨無悔的愛情,但訴諸對偶像那種類似愛情但又更接近信仰的崇拜,反而是不少人能夠多少理解的,對於偶像的熱愛,在這年頭反而更具感染力,更何況,有時談起「愛」來,問題就變得太過嚴肅,似乎一定要有什麼哲學或偽哲學的解答才行,反而不如對偶像的熱情那種單純,對偶像的熱情較諸於愛情更有「既輕鬆又感人」的效果。

音樂的三段轉折

在這個故事之下,氣氛則由音樂的轉折主導,而要表現的重心可以分為三個方向,第一個方向由第一首曲子One More Time代表,重點就是Daft Punk的主軸「輕鬆」,而第二個方面則是之前提過的,對文化工業的()批判,以Harder, Better, Faster, Stronger為代表,而第三方面,則是Shep對他偶像的仰慕,代表的則是Something about Us,這首曲子是Shep死前終於得償夙願,在幻像中與Stella共舞時的背景配樂,是全片中最煽情,從而最「感人」的曲子。

然而,其他的樂曲有時稍嫌平淡,而且全片前半段的音樂表現顯得比後半段豐富很多,這主要因為前半段的文化工業批判很快地就失效了,而在Shep死後,第三方面的音樂效果也無法強調,從而只能回顧「輕鬆」,但此時「壞人」還沒被打敗,從而也輕鬆不起來,偏偏Daft Punk 這塊專輯中沒有表戰鬥時緊湊的曲子(嚴格來說有一首,但也在前面就用掉了),從而後半的音樂明顯地偏弱,雖然Daft Punk 畢竟有一定水準就是。

松本零士的夢幻

畫面方面,則是毫無疑問的棒,看得出來成本很高,而我可以保證松本零士迷絕對會為這種畫面高興地手舞足蹈,在看過這部作品之前絕對無法想像松本零士這種70年代的畫風居然能夠這麼精緻,由於預算足夠,畫面比大多數的日本動畫都來得漂亮,而且對於外星科技的描繪完全地融入了音樂要素,包括外型像吉他的太空船、隨節拍閃動的洗腦裝置、如粉紅色乾冰效果的催眠噴霧等,都使得動畫確實地達到了MTV效果,單純當MTV看都非常具娛樂性(而也的確在MTV頻道上播放過)

除此之外,其他鄉村風景、城市角落,都在松本零士風格中混入一些歐美動畫的處理,而結果也是正面的,並在處理幻景時的柔焦、驚人的蒲公英飛舞,背景上漸層暈開的鮮明色澤,都使得幻境顯得極為飽滿。

而松本零士風格的人物設計在這裡也發揮了最佳的效果,松本零士的人物不論男女,都是修長均衡的,看不到誇張的大眼睛,也不會過於強調女性的胸部及男性的肩寬,Shep的臉型很英挺,但不會一看就馬上讓人想到「美型」兩字,Stella的面貌則是強調柔和的母性[2],而不是性感偶像之類的形象,但這使得ShepStella最後跳的那支舞更加純淨而接近夢境,美,但是適度。

不過在惡人方面,大壞蛋Earl de Darkwood的形象非常地樣版,基本上沒有一個地方會讓人喜歡,這不像某些惡人還會注意一下形象,更不像是美形惡役,而就是個看起來討人厭的傢伙。這種樣版形象有點失去均衡,從而使得畫面有時單因他的存在就很剌眼,不過另一方面,為了故事上將文化工業的邪惡都歸於他個人,這種樣版惡人形象或許是必要的。

動作上的表現力更是出色,這部作品中沒有任何一句對白,完全由音樂的氣氛和背景畫面,以及人物的肢體語言表達了一切,在這裡證明了音樂和動畫無國界的可能性,無對白使得音樂的整體性完全不受干擾,我們能夠全然專心於聲光之上,這是一項大膽而成功的實驗。

結語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色彩繽紛,畫面優美,氣氛輕鬆但又不失感人的作品,甚至還偽裝出些深度來,雖然實際上沒有什麼深度,但對於這樣的作品,又何須計較深度?雖說Daft Punk的音樂後半有些弱化,從而使整體效果減弱了些,但作為一部開創性的作品,這也已經是我們能夠看到最好的創作,並樹立了重要的里程碑,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性質不同的Animated House Musical(雖然至今還是只有這麼一部就是)



[1] 對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的批判是阿多諾(Adorno)與霍克海默(Horkheimer)提出的批判,基本上有兩個方向,首先是文化工業塑造了大眾文化,從而大眾只是被動的接受者(甚至可以說被控制了),第二則是文化工業由於工業化的生產,沒有藝術超越工具理性眼光的表現力,從而也就無助於,甚至有害於解放。

不過雖說這個思考方向至今還是很有發展空間,並且也可以繼續精緻化,但近來由於太多評論家三不五時就引用這個批判,從而不免讓不少人相當的不耐煩。但另一方面,在這種不斷的引用與鼓吹之下,文化工業批判這倒也成為稍有知識的人的「常識」。

[2] 不過Stella畢竟不是梅德爾,能不能一眼從面部看出梅德爾可能是高階松本零士迷的鑑別方式之一。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測試回應訊息,僅供參考:
555
人一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如果沒有思想只會依附他人就會像Darkwood公爵旁邊的是從一樣成為機器人

從555-->>666-->>777-->>888的旅程雖然痛苦,卻是人類文明接下來百年的必經之路。當然如果我們滿足於現狀,永遠只能在"輪型屋"中抱怨歷史一再重演

在地球的演唱會倒數計時缺少3及五以上的數字

3代表轉折與希望,6以上的數字皆可謂某種天數,因此用意明顯(偶像崇拜及人類先天的地位)

其他影片中的相關超訊息線索:
‧Darkwood這個名字,不覺得跟福爾摩斯小說中的Blackwood有點像?
‧片中絕口不提某組數字,但是在預言書翻到555頁一段時我們可以看見伯爵把玩著地球,以及之後取得5555的碟片,再再暗示著如果我們再不趕快從類似全面啟動的夢境中脫離而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將永遠被蒙蔽真知而成為其僕奴
‧草原上的牧羊人及羊群,象徵著善良純樸的人類本性,也提醒我們要時時關照自身及周遭環境免得墮入陷阱

最後來個有趣一點的:唱片公司的名稱是不是叫"RC Company"?也許等下再查一下發現是我錯了,但也錯的值得:)

thomas yen 提到...

謝謝您寫這篇文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