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7日

動畫與漫畫

動畫與漫畫的基本差異

有相當多日本動畫是漫畫改編的,而一部漫畫被改編為動畫時往往會造成大量的爭論,由於許多人是先由動畫接觸到一個故事,而另一些人則是先由漫畫接觸到了這個故事,而就同一個故事來說,究竟那一個版本比較好,常常就成為爭論的話題。

在問那一個版本比較好前,要先問的是動畫和漫畫本身的差異在那裡?而這等於平面媒體和影像作品的差異,基本上畫面是兩者皆有的,造型如果動畫製作不要修改太多,兩者差別也有限,兩者比較根本的差別在於幾點:

首先,動畫有色彩,而原則上漫畫以黑白表現。第二,漫畫的對白以文字型式顯現,而動畫的對白,原則上是聲音為主,不過看翻譯作品時反而同樣以文字獲知意義。第三點,動畫有「時間」,而漫畫自身沒有時間,看漫畫時,敘事的節奏主要由讀者決定,圖像效果或許可以引導時間,但不會是主角,但動畫的敘事節奏則是由製作人決定,而像是對白則必須配合唸對白所需的時間,聲音是時間性的,而除了對白之外動畫還具有配樂。另外還有第四點,漫畫在空間配置上可以自由地改變「格子」的大小、形狀以加強效果,而動畫通常必須受限於影片的形式-正方形或長方形。

其他還有一些微小的差異,像是漫畫和動畫同樣都有「鏡頭」這一回事,漫畫可以在特定的狀況下刻意製造模糊的畫面效果,而動畫則能整體的給予畫面柔焦、切割畫面或是刻意作出類似過度曝光的效果,簡單的說動畫可以仿照攝影而製造效果,漫畫用這種效果會相當的不自然。

時間與資訊的流動

漫畫以比較簡單的色彩,可重覆閱讀確認的文字對白,格子的提示效果等,能夠在意義傳遞上「集中」,由於閱讀的時間與節奏是讀者自己決定的,讀者能夠藉由他心中對作品的理解方向、他自身的知識、他偶然浮現的念頭,決定要將注意力聚焦在某個地方,從而也比較便與讀者比較積極地去組織一部作品。

另一方面,閱讀文字原則上比聽人說話來得快,閱讀時對於自己覺得不重要之點可以用幾乎是飛越的方式跨過去,從而漫畫有一種集中文字與符號效果的功能,至少在由符號、文字所給定的意義方面,漫畫遠比動畫來得集中,一集動畫(20分鐘上下)對白只有500800字,而看小說如果「只是看過」,20分起碼能看三、四千字,而漫畫可能會稍慢,但二千字就一則漫畫故事來說推進得非常快了,一本漫畫的字數可能只有三千字上下,從而是半小時就能看完(除非非常仔細地反覆閱讀)。但動畫除非刪減故事,否則一本也要三到五集,也就是一小時到一小時半,如《Monster》漫畫共18集,而動畫則長達近74集,也就是25小時左右,由此看來,的確看動畫是「浪費時間」的好方法,就流行文化資本的累積上看動畫是非常、非常不利的,無怪乎漫畫才是大眾的主流。

因此漫畫給出的資訊,在文字與直接的意義方面,非常、非常的集中,加上讀者還能依自己主動組織與聚焦,使得這些資訊快速地與讀者其他方面的認識連結,從而在單位時間內產生了非常大量的意義,而且快速的故事流動使得作品的整體感非常易於建立,也就是很快地就能向他人說明一部則故事的內容。

動畫的長處則在於動畫具時間性、具音樂性,一句對白可以單純地因為時間長短改變意義,同樣地兩句對白之間間隔的長短也表現出很多東西,時間的問題在《笑園漫畫大王》中,常常用長時間的停頓顯示一種「微妙」感-這在日劇中也常常使用。而動畫的型式要達到密度高的效果也不是不可能,像是短時間之內畫面的大量切換,速度還能夠超過閱讀速度,不過這樣在動畫中幾乎沒辦法說故事,所以通常用來做片頭或片尾,或是表現很特殊的迷幻體驗(近年來的好例子是《巖窟王》的片尾)

在漫畫改編的動畫中,若不是刻意濃縮成電影版(像是《銀河鐵道999劇場版》),如果只依照漫畫的分鏡而不處處增加小地方的細節,則很容易讓人覺得內容貧乏,動畫必須不斷地用其他效果來填充沒有那麼快的文字資訊流動。

動畫補充資訊的方式

有幾種補充的方式,首先當然是配音,配音員能在聲音中放一些細微的資訊,並且聲音在塑造人物感覺上效果非常強烈,最著名的例子當然是池田秀一,這個人的聲音其實變化不大,但是「非常有型」,基本上沒有池田秀一的聲音,他同時又是《神劍闖江湖》中的比古清十郎、《Monster》中的馬汀(就是決定性地改變艾娃的那位保鑣),聲音能夠填充人物的情感及形象。(當然,我並不懂日文,所以只能感覺音質和聲調,不過優秀的中配效果就很明顯了,最明顯的是前一陣子相當受歡迎的《Keroro軍曹》)

另外,漫畫較動畫常使用特寫鏡頭,這也是漫畫的特性擅長聚焦,而且另一方面可以省畫背景。不過動畫由於必須有世界的一致感,不可能一直忽略背景,背景在動畫中難以省略,但背景同時也可以做出不少效果,像是天氣、飛舞的蝴蝶、來往的行人與行車,火場中火舌會不斷地捲曲變形,另外像是燭火會閃爍、衣著會隨風飄動、落葉會飛舞…這些小地方也是看出動畫製作品質的重點,不過也常常被忽略,畢竟人們看故事往往還是看重點,但這些資訊還是有作用的,特別若是將某些隱喻壓縮進去也就能增加資訊量。動畫背景與自然景色是不同,背景的小地方都是經過設計的。動畫比較能夠刻畫人物所在的背景,並賦與背景意義,而由於對於角色或人來說,最大的「背景」就是「世界」,從而動畫比較有能力細微地呈現世界,而不是只放在角色上。不過當然,並不是所有動畫都真的能好好地、有意義地處理背景,並不是每一部動畫的背景都能夠毫無疑問地在效果上壓倒漫畫中的幾幅扉頁。

配樂也是填充的重點,整部作品的「靈魂」可能只能用音樂來直接表達,對動畫愛好者來說,回憶一部動畫最直接的方式是回憶它的主絃律,從而主絃律適不適合,能不能承擔,或至少是延續故事的效果,也就是直接地影響到動畫的優劣,無配樂的動畫會有不可彌補的欠缺。

當然,配樂常常也運用某種心理上「誤置」的機制,配樂常常在故事發展到最後,才順著感覺發揮出來,從而讓人們將對故事的觀感連結到音樂上,音樂或許補充了故事,故事也補充了音樂,同樣的手法也用在歌劇、音樂劇或是電影上。我不會說今日動畫配樂有多精緻,但只要能和故事氣氛配合,音樂還是非能夠打動人心的。

配樂有時是最豐富的資訊,並且是一種無法轉換成文字的資訊(從而也就無法「告訴別人」了),而這種資訊雖然重要,但也常常被忽略,畢竟如果配樂給的感覺只是「氣氛」而讓人忘了絃律本身的話,那有時和看漫畫也沒什麼不同,因為漫畫不用音樂也能讓人多少感到那種氣氛,如果不能意識到音樂本身也是資訊的話,那就很容易覺得什麼都沒有,從而資訊不足,從而空洞,從而就感到敘事很慢,因為每一刻告訴我們的東西「很少」。

另外有趣的還有分鏡,就同樣的敘事長度,動畫容許比較多的分鏡,光是多不經意地切到背景的一部,例如一張相片上,這種事在漫畫中通常必須在故事上有意義,才會特意地放這個景,但動畫可以插入許多在故事上沒有直接意義的畫面而仍然不影響敘事,另一方面,動畫可以用鏡頭的拉近拉遠表現漸漸地聚焦到某人身上,但漫畫只能用兩個分鏡處理(也就是兩格),動畫在處理距離,具時間感的畫面具有優勢。

結語

說到這裡,大概可以說,單純就「一個故事」而言,動畫說了比漫畫更多的東西,但就「一段時間」來說,漫畫說的比動畫多,至少「能轉述的」多出很多,動畫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不管資訊總量是多是少,對一個故事要有整體的感受必須看完一次,而動畫要有這樣的整體感所需的時間太長,從而對於認識、分析故事來說「沒有效率」。而由於單位時間的資訊不多,看動畫時總有一種「有餘裕」的感覺,雖然說許多人會覺得這樣很空洞,但這種餘裕也容許了人們在欣賞同時還能夠延伸思考。

大致上動畫和漫畫都可以在兩類平臺間轉移,並且大致上是漫畫資訊較集中精簡,動畫資訊較分散豐富,雖說如此,還是有一些例外,特別是一些自始就是動畫的作品,如富野由悠季所執導的《機動戰士鋼彈》、《機動戰士Zeta鋼彈》、《聖戰士丹拜因》等,這樣的作品由於使用了大量專屬動畫的技法,漫畫化後反而顯得貧乏,而漫畫作品如《JoJo奇妙的冒險》、《烙印勇士》,由於濃烈複雜精密的畫面與構圖,使得動畫化非常困難。

但除了這些例外之外,基本上動畫花時間的特性,使得看到「地雷」相當的吃虧,因為浪費太多時間了。而要從故事中連結到各種事物說點東西,似乎也是漫畫比較有效率。不過看動畫時,順著動畫節奏觀賞,並有腦袋有空閒想東想西,這種悠閒也能促進不少思考,而這樣的悠閒,大概是為什麼我比較喜歡動畫,而就算是三流動畫我也能看得很高興的原因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