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7日

創作與評論

《創作與評論》*

創作和評論兩者當然不同,但都有重要性,創作者靠的是靈感與(可能是更重要的)技術,創作雖然往往被認為是傳達心靈、意念的工作,但實際上的創作過程其實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勞作」或說是技術性的工作,創作本身往往像是苦功而不是什麼心靈抒發,創作過程機械的成份經常大於人文的成份,這件事在現代,特別是大成本的團隊創作尢然,但即便是傳統美術,工匠的成分往往是極端重要的,構圖法、透視法,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寫在教科書上的東西,繪畫訓練是花大量的勞力時間的技術訓練,也難怪自古以來美術一直被當成技術,很長一段時間和修橋造路沒啥差別,和「人文」其實是扯不上邊的。[1]

鑑於人的能力有限,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有足以創作的技術力和真正的人文素養,因此,即使是偉大的創作者,他們的評論其實往往很乾燥貧乏,只能在技術性的問題上有比較多的語彙,因此明智的創作者往往對於自己的創作保持緘默,而作者很少能掌握對於自己作品的詮釋權,也不只是單純概念上的「作者已死」[2],而也是因為創作者往往沒有詮釋能力。

判斷出一項作品好壞的能力,也就是鑑賞力,本質上和創作能力是不同的,創作能力是在高度複雜的技術下操作出各種成品的能力,本身大大受限於技術的性質,當然有影像創作訓練的人看分鏡會有比較多的語言,但是一旦要超出分鏡本身,需要的就不只是美術教科書中對於各種效果的專門形容詞,而需要的其他的東西,有趣的是,這種東西反而很難藉由專業訓練得來,雖然也需要長時間的培養,這種東西就是素養,素養是藉由觀賞或是鑽研大量知識及文化產物慢慢累積起來的,沒有一定的訓練方式,也沒辦法打分數,但還是存在著高下之分,素養要求極端的廣博與不受限制,從而和創作所受的技術限制格格不入,因此好的評論人往往不是好的創作者。

不過由於評論這件事本身難以專業化,從而難以產生專業社群的內部規制,某程度上由於只要有張嘴就能夠評論,因此大家都可以評論,而由於說話這件事並不像作畫、寫稿、處理分鏡一樣有一定的專業性,因此也沒有專業權威存在[3],而由於許多評論,特別是網路上的評論是沒有報酬、無關營利的,因此也就不會有人會去「代替讀者來懲罰你」。

當代是一個「大家都能評論」的時代,比較令人擔心的反而不是大家只顧評論而不創作,其實評論多的地方創作往往也多,重要的反而在這年頭是資本的問題,長期來看,同類的的文化產業中,只有同等資本的文化產業有辦法對抗,資本不夠就只能被吸收,不過話說回來,資本夠不夠,並不是一個絕對值的問題,而會相應於資本家肯不肯冒險的問題[4]

回頭來說,評論這件事比較不受資本的限制,每個人都是「個體戶」,評論的問題反而是將這個「大家都能評論」的時代變成「每個人都是評論家」的時代,簡單的說,就是評論的民主化摧毀了評論的品質差異,評論的好壞不再重要,尢其是在網路上不存在權威,而評論的爭議最後往往是「只圖清淨」,到最後就變成「鑑賞」只是個人的事,最膚淺的感官剌激與附帶許多意義的觀賞之間不再有區分,這件事或許也反向地影響文化產業的老闆們要求創作者「站在讀者的立場」時的心態,由於評論的高下不再重要,連帶地作品的高下其實也就不再重要了,從而「大家喜歡什麼」和「什麼是好作品」變成同樣的問題,雖然其實文化產業的老闆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想像出來的(大家喜歡什麼都是他們自己在說的)

當然啦,評論或是說鑑賞,再怎麼分析作品的優劣與增添作品的意義,無論如何都是依附在創作上的,因此創作者有理由主張他們勞心勞力,應該比這些寄生蟲來得好,不過有鑑於人類勞心勞力製造垃圾實在是個常態,而這在追求剌激的商業化潮流中更為常見,總不能因為製作過程很辛苦而垃圾就不是垃圾啊,更何況這些拿薪水的人中,有些還真的不怎麼勞心勞力啊。

最後,如果評論的好壞以及作品的好壞是重要的,那其實出現爭論,或用BBS的用語,大家「戰起來」,反而是標誌著我們對作品及評論活動的認真,某程度來看還是正面的,不過由於評論,特別是網路環境的限制就是「沒有權威」,這是好事也是壞事,一方面每個人都能發表,但另一方面沒有人能夠為戰起來的主題下個總結,因此會出現無限的,甚至不斷重覆的爭論,而由於每個人的心力有限,在這些爭論中還是必須停下來一下,留待時間沈澱出結論來(如果可以的話)

因此,結果是在許多討論的過程中,特別是BBS的討論中,還是得「避戰」,至少不能戰個失去其他議題或是資訊的討論空間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是有理由請大家退讓的。不過「不要壞了其他人興致」就不是一個好理由了,只要作品的好壞是重要的,那主張某作品不好,本來就不可避免地會壞其他人的興致,除非作品的好壞不再重要(其實這年頭已經有這種傾向了),但如果作品的好壞不重要的話,看這些東西還有多少意義呢?



* 原文於2006/8/8日載於PTT(telnet://ptt.cc)Gundam版,唯本文經過些許修正並補註。

[1] Art這個字的字源是拉丁文的ars(arsaccusative變化為artem),而原意並不只是我們今天談的美術,而是與自然相對的,泛指一切人類的技藝,因此建築、會計、農作等等的一切技術都是ars

不過其實希臘人早就知道人類行動的產品或是人類行動的特殊方式間也有區分,因此就特別區分出了「自由藝」(ars liberalis),自由藝的意義大概是指那些不特別從屬於實用目的的ars,像是計帳、建築、農耕等等由於服務於實用目的,因此沒有自身的價值,而像是哲學,則因為其自身獨立於實用目的,因此是「自由的」。

而「自由藝」可以說是人文訓練的源頭,就這方面來說,Art(藝術)的起源是不屬於自由藝的技術,而在1719世紀,Artist(藝術家)Artisan(手工業者)才開始區分。背後也就是藝術漸漸出現了人文的面向,然而,技術的面向一直是非常重要的。

對藝術、人文、自由藝、審美有興趣的,除了尋求正規的藝術或是哲學教科書外,可以推薦的是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的《關鍵詞》(Keywords)一書(中譯本為劉建基譯,2003年巨流出版),以上的說明也受益於此書。

[2] 由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或由法文發音,譯為赫蘭.巴赫德)的提倡而聞名的想法,基本上認為創作獨立於作者,作品一旦完成,作者就失去了對作品的關聯性,而他評論該作品時,他已經不是作者,而也只是一位讀者了。

[3] 嚴格來說這裡的「有張嘴」當然不只是口語的問題,而包括書寫,以及其他可能的表達方式。

[4] 不過就動畫產業來說,在資本冒險的過程中,由於人力與運作經驗的不足,一開始必然有困難,不過就這點來說,動畫產業的困難不一定比電影來得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