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7日

完美的句點-《∀鋼彈》

製作背景與版本說明

鋼彈》(ガンダム)為富野由悠季執導,在1999年四月首映,共50集的電視動畫,原本是為了慶祝鋼彈二十週年所製作的動畫作品,然而由於機械設定和人設偏離觀眾期待太多,反而未上映就廣受批評,而上映後收視率也不佳,然而這在評論者眼中卻是相當出色的作品,可以說是叫好不叫座的典型吧。

即便收視率不佳,之後還是利用電視版的畫面剪輯成兩部電影版《地球光》與《月光蝶》,分別在2002年播出。雖然電影版與電視版的內容大致上一致,然而本文主要討論的還是電視版。

創作傳統的開啟、偏離以及總結

鋼彈這一條創作傳統最初說故事的媒介就是動畫,並且不是單純的一部劇場動畫,而是每週播出的電視作品,這種說故事的方式一開始就可以想見會遭遇許多困難,其中最明顯的困難就是預算非常有限並難以爭取,由於漫畫作品可以先在週刊、單行本這些商品上試驗市場的反應,由暢銷漫畫作品改編的動畫顯然是比較穩當的作法,並且在故事、腳本、人設這些問題上都不會從零開始,甚至連基本的分鏡都可以提供,雖然有版權之類的問題,但通常證明有市場價值的漫畫都附帶著巨大的周邊商品等利益。另外一種穩當的作法,則是為了促銷如遊戲之類的商品,或是遊戲的反應不錯,希望擴大利益而製作動畫。

總之單就商業考量來說,由電視動畫出發並不是一種穩當的方式,不過在70年代,動畫產業的經濟規模還沒有這麼大,而各種文化商品之間的加值不比今日(這可以反映在模型技術上),因而《機動戰士鋼彈》(機動戦士ガンダム,以下簡稱《初鋼》)、《傳說巨神》(伝説巨神イデオン)有機會出現,而成為一個世代的重要作品,並且鋼彈還成為了一條創作傳統,因為《初鋼》的成功,以及續作《機動戰士Zeta鋼彈》(機動戦士Ζガンダム,以下簡稱為《Z鋼》)的延續,使得鋼彈能成為一面有附加價值的招牌,但這種模式在今日愈來愈難以成功了,也很難想像未來會有鋼彈這種分量的新創作傳統了。

而真正支撐這條創作傳統的,最重要的還是富野由悠季,《初鋼》、《Z鋼》以及《逆襲的夏亞》的高品質讓其他旁支的創作有辦法依附,雖然或許許多鋼彈的創作者各有各的想法,但不管他們支持或是反對富野,都必須回應富野的世界觀。直到平成鋼彈系列,創作者(以及,呃,出資者)一方面希望利用鋼彈這片招牌的附加價值,另一方面又不想被富野的世界所限制,於是出現了《機動武鬥傳G鋼彈》(機動武闘伝Gガンダム,簡稱《G鋼》)[1]、《新機動戰記鋼彈W(新機動戦記ガンダムW,簡稱《W鋼》)[2]以及《機動新世紀鋼彈X(機動新世紀ガンダムX,簡稱《X鋼》)[3]三部作品,而其中只有《X鋼》試圖回應富野的世界觀,然而並不成功,其他兩者各與一種已經過市場檢驗的模式混種,並各在一定程度上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但說到底,除了鋼彈頭之外,《G鋼》與《W鋼》已經和原本的創作傳統沒有什麼關係了。

一個人有了名氣之後,利用社會的剩餘資源的機會也變多了,而即便是商業化的傳媒有時也需要做形象,至少不能讓頻道閒著,因此有時也願意賠錢製作,或是放映動畫,而許多最好的創作之所以能夠進行,往往就是這樣的背景,而名氣使得創作者能夠真的比較不計損益地從事創作。《∀鋼彈》這種刻意反商業化的作品,之所以能夠在文化產業中好好的做滿五十集,恐怕就是因為公關的需求以及「鋼彈之父」富野的名氣所致。

這部作品某方面來說,是對於《G鋼》與《W鋼》的回應,一方面將《G鋼》與《W鋼》重新收回鋼彈的傳統,另一方面也試圖終結鋼彈世界的傳統,它承認了「只戴鋼彈臉」的《G鋼》與《W鋼》進入了鋼彈傳統的殿堂,方法是富野自己也弄出了一個脫離以往傳統的作品,甚至連鋼彈臉都不戴了,卻仍然叫做鋼彈。

《∀鋼彈》在捨棄以往用以鑑別出什麼是「鋼彈」的標準的同時,也隱約提出了一個新標準,從而能夠將所有的鋼彈作品都歸於其下,在故事上用以連結所有的「鋼彈」世界的,就是「黑歷史」(雖然這是一個太廣的概念),這是一部帶有總結,同時也是終結目的的作品,在邏輯符號上就是for all之意。

故事的「厚度」與溫和的主角

一般來說大多數傳統而非實驗性的故事,都必須存在一個「主角」作為敘事的重心,如此才有辦法將許多事件串連起來,而基本的結構就存在於主角、其他角色以及世界之間的關係。

而這些故事中最原始的型式就是以主角為整個故事的核心,而所有其他角色或是世界都只是因應者主角所要回答的問題、困擾而存在的,從而並不要求一個穩定的、外於主角的世界(自然以及社會),也不要求具一致性的其他角色,童書中的故事常常是這樣的。

再複雜一點,就是將故事架構在角色之間的關係,世界並不那麼重要,而是可以由角色的需要修改的,這樣的故事也相當多。

最複雜的當然是主角、他人與世界的三方關係,寫實故事在這方面具有優勢,由於現實世界中的事件大多就是這種三方關係的結果,而經由複雜的關係,許多牽動心靈的要素就能夠累積效果來,這種效果或許可以稱為厚度,當然,關係愈複雜故事的厚度也會愈高。

故事的厚度,化約到最簡單的型式,就是資訊量的問題,也就是在同樣的時間內,給出最大量的資訊,厚度也就自然能夠出現,而動畫,特別是集數多、總時間長的電視動畫中,由於每一集的時間有限,很難單靠一集支撐非常厚重的故事,但好處是,只要有辦法不斷地援引之前資訊,在不同的集數中達成串連,就能將整部電視動畫系列的資訊在二十幾分鐘內一次爆發出來。

而《∀鋼彈》 就是一部厚度非常高的動畫作品,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個性、目標,從而使得他們的行動與互動能夠產生大量有意義的交集,故事中的男主角羅蘭(ロラン)基本上是一個非常完美的人,不同於一直以來鋼彈系動畫的主角的反社會,叛逆或至少是玩世不恭,羅蘭是一個溫和、有使命感但有點保守的人,我們能在卡密兒(カミーユ,《Z鋼》的主角)身上看到改變世界的可能性,或至少在傑特(ジュドー,《機動戰士ZZ鋼彈》的主角)或卡洛特(ガロード,《X鋼》的主角)身上看到少年那種近乎無賴的活力,但這些是在羅蘭身上看不到,羅蘭的個性讓他不與世界對抗,而只是面對世界,雖然說這的確使得羅蘭並沒有像《Z鋼》中卡密兒那種悲劇張力,但這也使得《∀鋼彈》能夠更全面的描述整個世界,因為個性激烈或反社會的角色所看到的可能是世上隱而不顯的環節,或是無法避免的衝突,但這樣的角色,他的視野也被限制在這些環節與衝突中,相對的,個性溫和的角色比較能夠全面地看到整個世界,而羅蘭這樣的角色就適合於完整地描述他所面對的世界,從而能夠由對世界的說明,顯示出故事的厚度。

認同的糾結與和平的艱難

《∀鋼彈》的故事中主要所在地-亞美尼亞大陸(アメリア大陸),除了科技水準是十八世紀,生活方式則是維多利亞[4] 時代搭配一些美洲原住民的宗教要素外,《鋼彈》最重要世界背景是「戰爭狀態」,而《∀鋼彈》中描述戰爭的視角是多元的,並不是如大部分鋼彈作品一般,由「軍事行動」作為戰爭的主要視角,並且也非單純地「指控」戰爭中某些邪惡的行動,而是從人民、軍人、商人等角度看這些人如何去面對戰爭,因此《∀鋼彈》中也有「發戰爭財」的商人基斯(キース),但他賣的是每個人都要吃的麵包,就地球人來說他是提供敵人食糧的不肖商人,但對他來說,人總要吃東西的,提供他人必需品,而自己得到收入有什麼不對?而作為戰爭中的記者的芙蘭(フラン)記錄不少戰火中的溫馨小故事,但因為無助於動員也就不被採用。另外,月球人剛到地球因為配給不足而只好去原本居民因戰火撤離的地區,想辦法搬一頭牛回去,為了讓小孩有牛奶喝,而之所以配給不足則是因為月球本土有意地切斷後援……故事背景環環相扣並且十分深入。而羅蘭這個主角則總能冷靜地了解情況,並做出實際而溫情的行動,一個很少控訴人的主角使得各種糾纏難解的軍事與社會狀況,在他眼前都能完整地呈現,這是卡密兒之類的主角做不到的。

《∀鋼彈》中表現的戰爭也是十分深入的,衝突不可避免的原因在於月球人強行希望移居已經有住民的土地[5],但這又因為當地領主格威(グエン)對屬民的隱瞞,加上交涉過程中的意外使得衝突不可能化解,原本北亞美利亞大陸的居民不見得沒有多餘以供月之民居住的生存空間,但也不可能片面要求原住民們放棄他們的權利,並且交涉過程中擦槍走火使得得到可接受的交換條件也成為不可能。

雙方的居民一方認為對方是侵略者(這倒也沒錯),而另一方認為對方完全沒有和平的誠意,是野蠻人,而衝突又因為月球本地的政治鬥爭切斷了補給,使得在地球的月之民進退不得,不得已需要掠奪。而在這種衝突的基調上,雙方各建立了不同的偏見,特別有趣的是月之民不想整天吸地球的空氣(覺得會變笨),所以還買氧氣桶時時吸個幾口。

而中特別值得臺灣人思考的一段故事是,前數代留在地球的月之民子孫,在月之民與地球人衝突發生時認同月之民,但因為過去留在地球上已經好幾代了,反而發展出了不同地球人,卻也被月之民覺得奇怪的風俗,從而陷入了認同的困境,一方面歡迎月球來的「侵略者」,但另一方面又不被月之民所接受,從而陷入了認同的困境。而《鋼彈》中最後處理這段故事的結局是有點哀傷的,這群住在地球而認同月球的人,最終還是只能回到月球。[6]

《∀鋼彈》中描繪的衝突非常的全面,而也有點無奈,顯示的不再是對錯或是理念不同的問題,而是交戰的雙方都進退兩難,而雖然商人、記者,或甚至駕駛鋼彈的主角都各自以各自的方式試圖減緩敵意,然而人民之間經由對居住權的主張、對地球或月球的身分認同,在互相傷害之中,各自也以各自的方式不斷地升高敵意……《∀鋼彈》呈現的主要不是「戰爭的恐怖」,而是清楚地呈現出了「和平的艱難」。

統合故事的人物關係

不同於其他鋼彈作品,甚至包括富野自己的作品,《∀鋼彈》中人物間的關係相當細緻。人與人之間基於不同的情感以及利害關係產生的關係一直是加強故事厚度的重點,《∀鋼彈》中人物關係鋪陳的非常自然而且豐富,而且常在之前許多集就佈下伏筆,最顯著的例子是格威對羅蘭的感覺自從第一集開始就由格威刻意將羅蘭稱為「蘿拉(ローラ)」埋下伏筆了,而到最後一集格威才承認他的感情。許多時候一句不經意的話一時無法了解用意為何,但過了幾集之後就有「原來如此」的感覺,《∀鋼彈》中的人物關係除了增加橫向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外,更是將一集一集分開撥出的故事統合起來。

不過這種手法的問題是,隨著時間過去觀眾對於之前故事的印象會愈來愈淡,而且就每週撥出的故事來說,問題就特別嚴重,一旦忘了前後的連結,結果就會留下一些莫名其妙的感覺。所幸由於《∀鋼彈》的伏筆大多是人物情感,並且情感的內容相當單純直接,因此比較直覺,從而比較容易記憶,這點問題在《Z鋼》就比較嚴重,因為《Z鋼》的伏筆大多是不直接的觀感,或是模糊的感覺,固然如此比較具有深度,並且在各種脈絡下都有詮釋空間,從而大幅豐富了故事,但相對的就不容易消化內容。《∀鋼彈》在這裡走的是比較大眾化的路線,而也相當成功。

節制優美的童話風格

直觀而明快的情感,比較全面的觀察角度,配合善良完美的主角,這使得《∀鋼彈》能夠在寫實全面的戰爭故事中混入許多童話要素,其中相當明顯的是類似《乞丐王子》[7]以及《竹取物語》[8]的段落。

童話要素的好處是,童話故事中總有不可預期的力量介入故事主人翁的生活,這種力量是如此的不可預期,雖然一方面可能帶來不幸,但更常帶來轉機,許多童話故事是有好結局的,而童話風可以緩和各種不幸,並讓觀眾對於故事的發展常保希望。

另一方面,童話中不見得沒有惡,但總以某種方式「緩和」了惡行,而使得其中許多犯下過錯的人有被觀眾接受的機會,從而也拓寬了觀眾的同理心,最後月之民與地球人達成和解的結局其實用很多童話手法修飾,包括最後的∀鋼彈發動的「月之繭」,而童話的修飾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後半故事許多不自然的人物行動,以及稍嫌牽強的政治發展。

《∀鋼彈》的人物形象,正如上映之初被某些觀眾嘲笑的,像是《世界名作劇場》[9],但這正切合《∀鋼彈》的童話風格,以及透過善良完美的主角所看到的世界。

如此,人物造形節制而不過分強調特徵,如此一來使得主要角色們和配角,甚至是「大眾」,在形象上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從而使得主角之外,故事所描寫的「世界」本身能被觀眾注意到,另一方面,其實羅蘭的形象是非常好的設計,黑膚白髮,女性化的面貌以及身形非常具神秘感,而節制的畫風使得這種身形能夠順利搭配上這個有責任感,而且相當認真的人。而這種女性化的「溫順美男子」如果不在造型上有意識地節制,恐怕造型就會過於強烈,以及於搶去所有富含意義故事要素,從而變成除了當GK模型賣,讓人畫同人誌還是cosplay外,沒有任何價值的形象。所幸的是,《鋼彈》節制的畫風使得羅蘭同時在故事上是一個女性化的形象(而這是有故事功能的)的同時,又能有許多其他的側面。

而《∀鋼彈》的佈景方面,在地球上大多在森林或是綠野上作戰,廣大的綠地同樣地和童話風格相當諧調,基本上,《鋼彈》的作畫品質相當高,這也是由於世界名作劇場式的畫風是比較不能「混水摸魚」的。

在機設上也配合童話風格,∀鋼彈本來被當成神像,並且有一個長鬍子的造形,不是「幹練的殺人機器」,而像是幫助大家解決麻煩的鬍子巨人,而鬍子的造形同時在另一方面又像是蛾或是蝶的觸角,這也讓鋼彈在童話巨人之外,還具有蛾、蝶、繭、羽化的象徵意涵。

整部動畫中,只有少數的人稱這架「主角機」為∀鋼彈(而且這些人多為反派),大多不是稱之為「白色人偶」(ホワイトドール),不然就是「民兵的鬍子」,∀鋼彈的機設能引發許多聯想,雖然市場上受歡迎的總是幹練優雅的殺人機器,∀鋼彈故意不走這條路因此被許多鋼彈迷攻擊,但其實是比較好的設計。而∀的設計師也就是為《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0]美術設計的Syd Mead[11]。除了∀鋼彈之外,Turn X鋼彈也有神像或是遺跡的感覺,而其他的設計也都是有點刻意地不強調力量或是優雅的比例,而像是那種經常使用產生感情,令人懷念的老機器,不見得好看,但是實用與純樸。(當然,如此的機設在物理上的合理性不見得更好,還可能更差就是,但反正這本來就是配合童話風格的設計)

《∀鋼彈》的音樂水準極高,混合了大量的民族音樂,有時則是70-80年代風格的鋼琴曲,另外再配合童話,感覺上像是「胡桃鉗」的音樂,而「月之繭」更是極為柔美的曲子,雖然我對於音樂往往沒有直接評論的能力,我只能說菅野洋子(菅野よう子)[12] 在《∀鋼彈》的配樂給予了這整部作品靈魂,而之前所談到的所有《∀鋼彈》的特色及優點,背後都有菅野洋子的配樂在,才使得這些特色優點能被鑑別出來。

略嫌單薄的政治描寫

但《∀鋼彈》還是有必須提出來的缺點,首先是一些意識型態上的問題,童話故事中總是有國王皇后,當然其中一定有好國王或是壞國王,但《∀鋼彈》討論外交以及和平的問題上,太過著重於某些「貴族」,富野顯然不是個審議民主的支持者,這倒也沒關係,但科技極為先進的月球的居然是類似「種姓制度」的社會,而月球全面性的暴動,居然由女王的演說就能簡單地停止,而最後和平的條約居然是貴族之間的密約,故事中的一般人(而且故事中沒有「知識分子」,至多只有「技術人員」)是不管政治活動的,而主角也是一個原則上聽命行事,而不會質疑制度的人。我不是說故事中一定要加些什麼民主才是王道的老調,只是整個世界的政治觀都是這樣也太不尋常了點。

第二點,故事後半段處理月球內部政變的問題的過程太過單薄,這也是由於設定上月球居然是種姓制度[13],而月球的政變背後,居然只是單純一個貴族的執念,而人民完全沒有反抗可言,並且故事上完全沒有說出他如何控制月球,這種故事怎麼看都太兒戲了點,而最後的敵人金卡那姆(ギンガナム)是個狂人,因此也陷入了「偏執」的人物設計,而不免空洞。

第三,在《∀鋼彈》中,富野使用「黑歷史」這個概念,將所有之前的鋼彈故事都納入《∀鋼彈》的世界觀中,這是富野相要終結鋼彈的野心,但產生的問題是,「黑歷史」是個太廣的概念,人類歷史中的確不斷地存在戰爭,但將所有戰爭都以一句「鬥爭本能」處理,相較於前半部對於戰爭的細緻描繪,後半處理黑歷史時,面對黑歷史的人似乎只有歇斯底里的恐慌,或是歇斯底里的興奮,但沒有人真正地「反省」黑歷史,從而在故事上愈來愈沒有說服力。

治癒一切問題的完美結局

雖然《鋼彈》故事的後半段出現故事過於單薄,但在故事的最後在五彩的「月光蝶」之中,將因為戰爭而瘋狂的金卡那姆與Turn X鋼彈一起包覆在繭中長眠,蝴蝶重新變回了繭,而畫面如同童書繪本一般,首先就以童話的象徵意義夫撫平了故事後半中顯示出的偏執。

而之後一段6分鐘的結局,幾乎沒有對白而完全依靠圖像說明了每個人的結局,迪安娜女王與羅蘭遠離紛擾半靜地共同生活,姬葉兒為了哈利(ハリー)而承擔了月球女王的責任,蘇絲亞承擔了家族的事業但仍不免為羅蘭的離開傷心,認同月球的紅隊們最終回到了月球……故事中所有人物關係,許所複雜難解的戰爭衝突等等都在這鋪陳中,毫無遺漏,完美的處理了,每個人都得到了相應的結局,而在菅野洋子的「月之繭」的柔美絃律下,而整部動畫在這6分鐘之中濃縮成一段豐富的童話故事。富野給了《∀鋼彈》一個好結局,並且在童話般地絃律中解消了「黑歷史」,也給了鋼彈系列一個完美的句點。



[1] 1994年開始放映,由今川泰弘執導的作品,雖然有鋼彈的名稱,實際上是一部相當傳統的並且成功的熱血作品。

[2] 1995年開始放映,由池田成執導(其中部分為高松信司代理),同樣地雖然有鋼彈的名稱,實際上則是一部「偶像劇」,以塑造美男子形象為主要賣點,而在商業上也得到顯著的成功。

[3] 1996年開始放映,由高松信司執導,重新使用了宇宙世紀鋼彈傳統中的New Type一詞,然而不論在評價以及收視率都不成功,並且因而被縮減至39集。

[4] Victorian era,主要指英國1837-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的統治時期,這個時代的衣著、建築都有特殊風格,而《鋼彈》中參考的就是在衣著與建築方式,然而維多利亞時代另一個重要特徵「保守」,《鋼彈》則沒有採取,《鋼彈》甚至還有類似部落儀式的「成年禮」,而儀式過程絕非保守的維多利亞時代人所能忍受的。

[5] 而這裡有趣的是,月之民主張土地的理由是在「遙遠的歷史」那塊土地是屬於他們的,這一段故事其實就臺灣現實面對的問題來說,是很有意思的。

[6] 作為一個臺灣人很難不意識到這段故事的隱喻,認同有時是一種超出土地,而無論如何都無法落地生根的事情,這並不是「泛政治化」,而反而顯示了一部作品描繪戰爭與認同的深度,會逼使觀眾(尢其是在臺灣的觀眾),思考一些很根本的問題,而這就是好創作的表徵之一。

[7] 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馬克吐溫(Mark Twain)1882年發表的小說,故事背景是16世紀的英國。雖然是近代的作品,然而由於故事狂想般的發展,因此具有童話的感覺。在《鋼彈》中女主角迪安娜和長相相同的基艾爾(キエル)之間也有類似的故事發展。

[8] 竹取物語,日本早期的民間故事。內容與女主角迪安娜(ディアナ)過去在地球的故事的經歷類似。

[9] 世界名作劇場,分別由贊助商的不同有《可爾必思名作劇場》和《House食品名作劇場》,由日本動畫(日本アニメーション)製作,其中最早於1974年上映的動畫系列,其中都是「世界名著」改編,並有特殊的畫面風格。而在2007年,日本動畫為記念劇場結束十週年重新製作,第一部為改編自《悲慘世界》的《レ・ミゼラブル 少女コゼット》。

[10] 科幻經典名片,由Philip K. Dick原著的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一書改編而來,雖然有人認為《銀翼殺手》過強的動作性格,以及以相當大的改編幅度簡化原著故事的複雜性,因而並不及原著,但一般還是被認為是「最好的科幻電影」(甚至可以不用加「之一」)。這部電影討論生命、複製人,以及人性、道德感等問題,並且對未來場景的設計同時具未來感與象徵意義。

[11] 1933年生,著名工業設計師(industrial designer),參與過《銀翼殺手》、《異形》、《霹靂五號》、《宇宙戰艦大和號2520》等作品。

[12] 著名作曲家、編曲家、音樂製作人,參與過多部電影、電視劇、動畫、遊戲的音樂製作,在動畫方面最著名的除了《鋼彈》之外,尚有《攻殼機動隊》、《Cowboy Bebop》、《Macross Plus》等。

[13] 雖然也不見得說不通,因為長期無競爭者,並且大戰的陰影存在,所以反而刻意建立僵固的社會制度,以求取長期月球內部的安定,不過也造成了停滯。

3 則留言:

s 提到...

拜見你的評論了。感覺上跟土法煉鋼寫出的感想完全不同等級呢,難道你讀過像是劇本寫作或是評論之類的課嗎?

T.J. 提到...

這一堆東西全部都是土法煉鋼。很單純就是一個混太久過太爽,毫無本職學能的研究生會自然具有的能力……

mrsmallbee 提到...

要拿台灣來比喻的話應該最後是月之民成功「解放」地球,然後說不喜歡的話就滾出地球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