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一種經濟神話的破滅

縣市選舉結束,自然會有許多人試圖解釋這個結果。就我來說,我比較重視的是一種經濟神話的興亡,而這可以上溯到十幾年前陳水扁執政的時代。

這個經濟神話的背景,是一種只有成長與發展才有希望的意識,然而,成長是一種太複雜的過程,其中需要的知識、經驗以及「善意(這似乎令人意外,但沒有點初始的『良善』,google今日也不會成為巨大的力量」,是難以掌握的。所有發展理論都還在爭議中,而實際上的成果則是正反互見,由於經濟的複雜性,人們往往尋求各種教條與神話試圖給予一個簡單的解釋。

而這個解釋,在過去就是「中國興起」的神話,配合一點「自由貿易」的味道。在陳水扁時代,雖然經濟狀況仍然在水平之上,但大家已經感覺到了風暴的前兆,而這種憂慮的結果,就是各種對「鎖國」的修詞,雖然在陳水扁的時代能夠開放、外移的,其實也都差不多了。但由於中國的經濟神話被當成唯一的信條,結果就是永遠在尋找「不夠」開放的地方。

這就產生一種理論上不可否證的情況。如果開放有成長,就是開放有效,如果開放沒有成長,就是開放不夠。而這種神話成為支持馬英九的核心。馬英九的「六三三」基本上是事實上不可能的一種支票,但由於他的背後是一種中國崛起的神話與信仰,這就使得這些明顯的荒唐主張被忽略了。而在總統大選時,謝長廷的理路則是反對這種經濟神話,中國神話被臺灣認同取代,而成長的神話則被「幸福經濟學」所取代。事後看來,雖然這些都是選舉口號,但整體來說,的確顯示了兩種不同的願景。不過,對臺灣人來說,成長神話還是比較甜美的,而許多人仍然迷醉於中國打倒美帝的幻想之中,當然,陳水扁當時的問題仍然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選戰因素,不過,就長久來看,神話的對抗我想還是更為深刻。

而結果就是馬英九第一任的大獲全勝。然而,不久之後神話自然會面對現實的考驗,而再多的口號也無法對抗世界經濟的危機,而以成長,而非社會正義處理階級與世代的問題的方向,只會惡化經濟危機對社會產生的衝擊。(事後看來,謝長廷「幸福經濟學」的思維還真有其先見之明,在低成長時仍然實質改善生活品質的方向,就當時來說是對症下藥,然而當然,我們對於選舉的口號無法太過認真)。

雖然如此,中國興起的經濟神話的力道並不會一夕消失,而馬英九也成功地連任了。然而,我們無法永遠無視現實上的反證,而開放也會使得中國經濟的潛在問題滲透入不同的國家,香港的房市高漲的背景之一,就是中國經濟泡沫下無處可去的熱錢,在開放獲利的同時,也被捲入更大的經濟力量中,失去自主發展的動力。結果就是無感的成長與看不到未來的經濟狀態。問題是,面對這個局勢,國民黨仍然「只有」中國神話,或許加上一些圈地炒地皮的發展手段,而兩者都在近二十年來被證明成效不彰。中國興起的經濟神話終於失去了力量。

問題在於,如果經濟成長還是我們唯一的目標,一切的社會衝突都還是必須透過經濟成長解決,那經濟的複雜性會讓人去追求一種新的神話,而這種神話會有一樣的問題。但另一方面,如果找不到這類的神話,人們仍然看不到經濟發展的希望,而社會衝突與低迷的士氣就會持續下去。

或許確實、小心地脫離成長的模式,才是一種有未來的走向,而就這種試驗來說,我們並不一定需要走在歐洲的「後面」,而有超前的可能性。

這大概也是一種神話吧,不過或許是一種比較可行的神話,至少當我們不為空想的經濟發展犧牲土地、環境與人的時候,我們確確實實地保護了一些人,回歸各種具體的生活處境,才能夠在這個充滿神話的世界中保留一點現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