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3日

對未來的想像

Neal Stephenson在他的小說《鑽石年代(The Diamond Age)》中,對未來世界做了非常樂觀的想像。在該世界中,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大致上都是沒有問題的,甚至可以說是空前的豐裕。雖然作者還是將這個世界描寫成犯罪叢生,充滿陰謀,而他對於中國的想像就我看來只能以完全的莫名其妙來形容,但他的世界設定是很有意思的,甚至可能有助於規劃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雖然絕對不是依靠強大到莫名其妙的技術。

在《鑽石年代》中,人類對於奈米技術的掌握極為強大,甚至強大到能直接合成物質的程度。每一個家戶中都有一臺轉換物質的機器,能夠直接合成食物、日用品(而能量的來源極為充裕);而富裕與貧窮的分別在於每臺日能夠合成的「流量上限」,以及合成的速度。因此,富裕的人能夠合成非常精緻的創造物,而窮人則只能合成基本的用品。但總個來看,這個世界極為豐裕,只要任何人有一臺這樣的機器,躲在社會的角落獨自生活也不虞匱乏(但由於世界出奇的浮華,不去賺點數是沒辦法在社會立足的。

一般來說,社會中的,特別是工業化社會中的分工,大部分的生活必需品都必須在市場上換到,因此,如果無法進入勞動市場,或無法在勞動市場中賺到夠多的錢,就會陷入貧窮,成為龍山寺附近被撒水的遊民。這種狀況當然在馬派中有充分的理論說明,異化或是沒有生產工具等等(當然,馬克思的基本分析單位是階級,因此,個人沒有生產工具並不是那麼重要的問題。)而必須以階級為基本單位的現實上重要性之一,在於科技要有效率的發揮生產力,必須大規模的、集中的生產;因為生產力必須如此才能發揮,所以也就必須要「集中管理」。而集中管理的同時又必須能夠符合個人的需要,因此就要有一種共同的「階級」作為整合人類的方式。至於現實上如何集中管理而沒有弊端,則是一個謎,只能訴諸人性隨著生產關係的改變而轉變之類的願景。

但一種可能的願景在於,科技的進步讓人能夠「分散生產」,例如每個人都能夠有能力在自己家中生產自己的生活必需品,他自己能夠決定生產多少,並且自己能夠減少浪費-隨著科技及社會組織的進步,分散生產可能變得可行,這會使得許多問題不再是問題。任何人都有辦法生產他自己的生活必需品的話,他至少有一個免於壓迫的避風港-他自己的生產力。而如此一來,很多工作他真的可以「不爽不要做」。

這種生產架構,雖然生產的速度不會那麼快速,而也一定比大規模生產來得無效率(就單位勞力的投入來說),但可以確保生產力大體上不會浪費掉。而也不容易產生競逐大規模生產,在環境上出現的「公有地的悲劇」。如果每個人都自己有其生產工具,並面對工具與環境上的限制,大規模地把污染或是過度利用轉嫁到他人身上也比較不容易。

某程度上,這可能是許多綠色政黨(當然不是藍綠的脈絡)之所以往往有反對集中管理以及「草根性」的傾向的理由。不然單就環保的政策目標,有時集權,或說「綠色法西斯」之類的,在現在的集中生產邏輯下,很可能能夠比較有效地達成特定的環保目標。當然,另外也有某些人對於過往密集的社群生活有所眷戀,因此訴求某種「社區共享」-雖然這種緊密的生活其實總是有其壓迫的一面,這件事我直接去看成長在大家族的長輩們的生活就很清楚了。不過,從大規模生產轉向個別生產的過程中,社區生產可能是必要的過程就是。

假設每個人所住的地方都有一組小型的農業生產系統,例如養耕共生的室內或是都市農場,其運作的能源能以個別的太陽能發電支應,而由於對農技的理解以及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每個人都能不太費力地在自己家種植並收成自己喜歡的作物,並且足以維持營養並留下許多閒暇時間和精力從事其他活動。整個系統的維護大部分能夠自力完成,甚至也一定程度能夠因應個人需求修改系統。其實這至少在食物層面上,有點接近《鑽石年代》中想像的未來了,而如果其他的層面也能一點一點地做到科技個人化,那這種未來會相當美好,而如果這一切能在環境影響上達到可永續的要求,那這種未來不只會相當美好,還是能持續的。

現在的科技顯然沒有這種程度,但某些都市農業的發展效率漸漸開始提升到之前無法想像的水準,或許是不錯的開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