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0日

概念與中立性

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麻煩之處,在於作為理論基本單位的概念是浮動的,如「國族主義」這類概念,很難如「重力」這類概念一般有一種普遍性的定義。這倒不代表人文社會科學在亂搞,很大的因素在於「概念有自身的生命」這類的狀況,簡單的說,概念並不只是「人在用」,有時是「概念在用人」。「中華民族」這類的概念很確實地在這個島上產生因果上的影響。

概念經常是鬥爭用的口號,例如這兩天北捷以「政治性」為由,刻意地排除反核的廣告時,政治是一種口號。但同時概念也是鬥爭的標的,以北捷之所以能佔領「政治性」、「中立性」等等概念的解釋權,背後大致上是發展主義的意識型態(關於意識型態,又是另一種複雜的對象了)的支持、馬政府與北市政府的槍桿子等等等等,而在這時,政治等等,或特別是「中立」是鬥爭中要佔據的對象,如同搶佔了一片戰略要地之後,就可以更兇狠地屠殺敵人。

當然,社會科學與人文學上,在進行任何嚴謹的論述時,通常在第一段就會說明自己對於行文中特定概念的界定,特別是社會科學上需要可操作的定義。而這類的概念會和在現實中充滿鬥爭性格的概念有類似性,然而當然也會不同。

這時必然有人會主張學術上的概念也是一種政治鬥爭云云,而實際上也不太可能真的說啥「學術中立」,理由在於「中立性」至少在不少地方,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政治概念,基本上大半的制度性邪惡,在當時的政治局勢下,都一定是「中立」的,政治上中立性的背後經常就是暴力-能用暴力把人打成不中立的,就會是中立的。

像是怪手偷拆人房子,逼人上絕路叫中立的經濟發展,反對者用破鞋丟人不痛不癢,但是就是政治化、暴力等等。而同樣的,白色恐怖對於全臺灣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非常「政治中立」的活動,只有死民進黨會炒作,將之「政治化」云云。

說穿了,不管概念多「中立」,概念,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的概念,總是會被佔領,而在這方面,至少在這個島上來說,壞人總是會贏。

不過這倒不是說人文社會科學就沒啥標準了,實際上每一個研究都多少在說明自己概念的重新界定背後顯示的「功用」,能夠開啟其他研究、能夠提出有趣的新想法、能夠建立有說明力的模型、能夠產生合理的因果分析等等。而這些功用,也可以被說成一種「中立」的判準,但這說真的根本不必強調,學術本來就是這樣,而有趣的東西,不需要再貼啥中不中立。由於中立是個被武力佔領的概念,一旦我們看到「中立」被拿出來阻礙他人說話、做事時,意思不外乎是「我有槍、我有席次、我有邪惡的人民的支持,你去死也罷」。科科。

雖然世界上大多的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然而當「善/惡」這組區分被換成是「中立/不中立」的區分後,結果就是連「善」都沒有啦。「顛倒黑白」說真的不太容易,但罵人不中立的道德腦死,倒是很容易達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