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5日

再談權力

Foucault在對權力概念的使用中,不斷強調權力不是必然惡的,並不是必然由某人、某機構「擁有」的,而是滲入了每一個人的每一個行動之中。

但權力又是如何被當成一個「對象」來談呢?而內於每一個行動之中的權力,又有什麼好批判的呢?另一方面,Foucault又否認了宰制者/被宰制者的區分,而這樣一來,討論「真實的自我」,或是反抗的意義何在?

我們還是必須回到存有論的基礎,才能弄清楚Foucault的說法究竟是「有何意義」,在這堆可能並不一致的說法中,究竟開顯了什麼面向。

之前提到了,權力的存有論基礎是此在的能在,也就是來自於此在的瞭解,此在投入世界並讓計畫顯現的可能性;而沈淪的、非本真的權力,則是將這種「可能性」實體化成為一種「做事」的力量,一種可計算、衡量,或許說是「客觀的」力量。

在這裡,之前提到的東西好像和Foucault所強調的,權力不是特定人所「擁有」的有所衝突。但實際上沒有。反而應當這樣說:不管在特定學科(也就是特定的「主題化(Thematisierung)」)下,將權力界定為可以移轉、擁有,或是界定為不可移轉的,他們都必須基於本真的能在才可能具有重要性,而有意義;而同樣的,都會因為將能在化為一種獨力存在的「力量」,而產生沉淪。

不過,一種不被任何人擁有,而是透過人出現在任何場合中的行動茁生的權力(例如進便利商店找食物,自然地會依照包裝上的熱量決定買啥),又如何「宰制」人?

在這裡我們又得回到什麼是原初的「宰制」,而由於在這裡以壓迫隱喻的情狀是被動的,與其問究竟誰是藉由權力的「宰制」,不如問什麼是源初的「被宰制」。

但困難的是,被宰制的經驗似乎以自我、主體的經驗為前提,區分出了「他者」與「自我」,並使得自我受他者的限定,才能形成宰制與被宰制。

而源初的「自我」並不是一種與其他存在者相對的「存在者」,不是心理上的自我,也不是社會上的自我,這些自我都被當成是一種「對象」,也就是對象化之後衍生出來的。

那該如何說明源初的自我?源初的自我是「屬我性」,不是那個「內心在說話的人」,也不是別人喊我名字、外號時的那個XXX,當然不是精神分析所描繪的對象。而是一種自然的情況,這種情況回到上手事物的「木匠」例子中,一個熟練的木匠工作時鐵鎚好像「身體的一部分」,這是我們切入屬我性的一個方式。在這裡,其實此在生活中,身體本身在上手地狀態下,也不會作為對象,但自然地就被運用,這時根本不會去想「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而是此在就這樣作為在世存在。

源初的屬我性就是這種接近性,而相應的,源初的屬我性的剝奪,也就是讓事物不在上手,當然,這樣說來,所有的知識,由於都有使上手衍伸為在手的特性,也都有剝奪的性格,也都會是源初的「宰制」。但當然,在這裡並不是有什麼人,或是有個叫作「知識」的東西,去奪走原初的存在,讓人「看著自己」;而是此在自身同時是能夠沉淪的存在,此在會被好奇、閒談所迷惑,而此在作為和他人的共在,也就會受到「人人(其實「沒有人」是人人,「人人」是共同存在的上手狀態,經過扭曲在手化出現的對象,而「沒有人」是人人,正顯示了人人的不本真)」的指引。

而這種沉淪的可能性,也就是使得此在掉入人人,以及非本真的事物關聯中的起源,然而,由於這是此在的可能性,這種沉淪當然會「經由此在」而產生,因此Foucault所描繪的那種經由個人而好像又對抗個人的權力,其存有論上的基礎就在於,此在能夠沉淪。

但Foucault同時表示了,權力和反抗是同時出現的,這裡的存有論基礎又是什麼呢?

這是因為此在也是朝向本真的存在。某種特定的行為方式、特定的達成目標的「力」,讓我們注意自己的穿著、決定要唸什麼書,甚至是去傷害他人等等,幾乎涉及一切行動的「力」,當我們投入這種力,行動在這個時刻陷入了人人的指引,甚至也只能以人人的語彙描述自己時,為什麼我們還會「反抗」,有什麼好「反抗」的,反抗有什麼意義?

這正是因為意義的來源是此在本真的存在,而此在雖然是可以沉淪的存在,但也是朝向本真性的存在,而一種在「無的」呼喚,質疑著目前的操心(Sorge)「欠缺」什麼的呼喚,正是我們能夠認識到「宰制」與「反抗」的存有論基礎。而這種無的呼喚,也就是源始的「良知(Gewissen)」,源始的良知不是立基於整套倫理學等等「學說」,而是立基於意識到自己「被趨使」的行動的「無」,或說「無意義」,而這種對於「無」的呼喚,讓此在在此止步,而重新沉思本真的意義何在。

所以,宰制源於沉淪,而反抗源於良知,而沉淪和良知則是來自於此在同時是可沉淪的和朝向本真意義的,而沉淪和本真意義,則對應到了源初的在手及上手狀態,源初上手的,最為屬我的,最接近的,不可被思考所「去識化的」,也就是本真的意義。沒有這個意義,我們就無法區分沉淪與良知、權力與抵抗。而如果不回溯到此處,Foucault的言談就無法被認識其意義,也就和任何一種市井閒談一樣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