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4日

聽天由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QqDS9wGsxQ
Who Killed Economic Growth?
Richard Heinberg主講的短片

基本上Richard Heinberg關心的主要是許多資源都達到了鋒值之後,人類社會該怎麼辦的問題。當然,對於許多人來說,這種問題大概會是:

1.還早,所以是危言聳聽。
2.反正沒救了,所以不要理他。
3.科學家會拯救世界,所以不干我事。

然後就回到從1950年來以來,超過半世紀以前的發展思路。別唬人,多一些全球思維之類的漂亮術語或是願景,並沒有改變經濟成長以解決社會矛盾的基本邏輯。

然後等到美國或是歐洲樂觀了半世紀之後,漸漸出現問題;這時就換中國樂觀到不行,開始幻想強大的國力與偉大的國際地位,還有一堆莫名其妙的工程狂想。而臺灣的狀況就是,為了維持原來的發展思路,靠著中國繼續下去。

在這個狀況之下,臺灣的命運基本上不取決於自己,而取決於中國這個大泡泡能撐多久。但問題是,如果中國出問題,臺灣如果要保障自己不一起被拖下水慘死的話,需要很多準備。關於一些準備,彭明輝這類的「憤中(憤怒中年人)」一直在叫的也就是這類事情。但問題在於,這些準備要能夠建立的前提,是臺灣的政策與經濟自主-而這在現在的社會狀況是不可能的。

說穿了,除去國族認同的話,臺灣的共識大致上就是為了發展吃屎也可(加國族大概民進黨有四成強,去掉國族因素大概是1:9 之類),這樣看來,國民黨沒有環保、社運、工運之類的「包袱」;而民進黨由於多少有這種包袱,因此反而有原罪,雖然說真的民進黨的基調也是發展主義,但該黨的背景使得他必須有比較多的折衷。而若民進黨要走和國民黨一模一樣的路線,也沒有理由能贏。

口號上的運動以及改革,大家都會喊,真要做下去,支持度大概會和廢死差不多。簡單的說,除去國族因素的八卦版鄉民,恐怕大多會是國民黨的支持者。

但因此就像憤中彭明輝一樣說兩黨都沒救之類的話,也是沒辦法的。最樂觀的情形是讓一個比較可能折衷的政黨,一個比較能夠抵抗類WTO 架構的政黨(雖然可能是政治性因素的附隨效果)主導,看看能不能一點一點地產生一些偶然的,在制度上確立的既成事實。而不是像農再條例之類的把問題愈弄愈大的既成事實。

但連一點點的折衷都是不可能的,就算把國族因素加進來,民進黨幾乎沒有真正贏過,真正贏的是被稱為「不公平的選舉」,並且是非常非常財團取向的陳水扁(當然,連宋還是更極端)。這就是臺灣人民教給我們的事情。而也不要以為青年失業會產生很多反發展主義者,只要中國的發展帶來的希望在,青年會是支持發展主義的。

結果就是,這個島沒有任何辦法抵抗將來的任何災難,沒有任何有意義的自主可言,而或許網路社群的力量以及部分的知識分子能夠抵抗一下隨著經濟壓力而來的政治禁忌,但大概也只會步步敗退。

所以啦,我在投票前一天才發文幻想一種個人能自足的農業,雖然說真的也不太可能,但至少如果做到的話,出了狀況不會馬上餓死,而無法融入未來愈來愈奇怪的禁忌,也有個地方可能逃。或許,如果大家都有這樣一個地方,會理解到生活不一定要走發展主義式的邏輯以及出人頭地的勵志幻想。

雖說這不過是鴕鳥心態罷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