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6日

歐洲迷思

美國「進口」到臺灣的東西並不算太多,而且在其中大致上大半是中國製造的。不過,在非物質的事物方面,臺灣人在不知不覺之間輸入了一大堆鬼東西。這包括了大約從1990年開始的傳直銷模式、學自美國的televangelist的「電視講道」(「好消息」頻道也大約從這時開始,而這種影響自然傳到了其他宗教,乃至於像是「葉教授」這種口空白話之輩)。誰會知道當我們聽到些「佛學大師」吹噓自己留美的經驗時,實際上做的就是和佛法搭不上半點關係的美式吸金術呢?

而許多莫名其妙的「新生活」教會云云的鬼東西,也都是想複製在美國的巨型教會(mega church)之類的嘗試。當然,Scientology這種東西也跟風進來了。

又,在臺灣其實不只一位藝人在逃漏稅或是違反交通法規等等,受法律追訴時,說出了類似「只有上帝能審判我」這類的鬼話。這種讓人自省能力低落到腦死的「基督教」其實也有美國的前例,如賺超級大錢的電視講道的騙子(Joel Osteen之流,不過許多反Osteens的也是些基本教義派腦死之輩)。美國也出口反同到全世界各地(當然,臺灣本土的恐同倒也有堅實的基礎,倒怪不得美國),最知名的當然是同性戀可以判到死刑的烏干達啦。

不過,在說這麼多「美帝」的壞話時,其實這裡要說的很反諷的,美國也出口了一種「歐洲」迷思,歐洲「先進」、「有文化」、「懂生活」、「社會正義」等等,這類奇妙的思維,固然有其歐洲來源,而許多奇妙的臺灣人(很不幸地,大多是一些在歐洲跑過的女性),也開始大談歐洲,特別是西歐與像是「天堂」一樣的北歐的偉大云云。但這類的思維大致上都是不自覺地透過「美國」進口的眼鏡,讓歐洲的一切都帶上了可愛的粉紅色,科科。而背景大致上是美國的自由派非常喜歡引歐洲反美國,而這和自由派往往比較高的社經地位,以及喜歡引歐洲來確認自己的文化優越的傾向,而反諷的是,在臺灣的「上等人」也往往隨之起舞,凡事都以西北歐為尊-但另一方面又完全沒有任何美國自由派的社會關懷。

最知名的就是以前還在唸法蘭克福系絡的左派思潮的「小妹大」女士,在希臘危機時倒是一臉柴契爾夫人樣地罵起希臘人好吃懶作了。雖然說很噁心,不過在這個島上這類事倒也看多了,所有的天龍都是這種生物,而甚至「正港臺灣人」云云,也沒差多少。

話說回來,歐洲迷思著實是一個美國產物,對於西非像是象牙海岸被歐洲來的巨型漁船過漁而失去生計的小老百姓來說(船大體上還是大家崇拜的挪威船哩),跟著歐洲人反「美帝」顯然沒有任何意義。而面對達佛大屠殺時,在俄羅斯和中國(他媽邪惡的;呃,這是情緒用語)抵制下,歐洲的道德勇氣比起「美帝」來說只能說低到近乎不存在。更不用說之前歐洲一些左翼反美帝的傢伙還支持過米洛塞維奇。更之前的話,歌頌文革的人也大有人在,好像只要不是美國人,殺人如麻就沒關係似的。在人家搞種族屠殺時還在罵美帝動機不純,看起來只有邪惡而已。

不過說穿了,對臺灣人來說這件事根本不存在,而自然無損於大家心中「美帝可惡」與「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云云。

近來敘利亞的狀況也是類似的,背後是一堆政治角力,但幾乎是確實的就是政府屠殺老百姓還可以打哈哈,在死人照都能貼到臉書上時,一堆「莫名奇妙」出現地骨瘦如材的尸體光之於天下時,還能裝做是羅生門,然後干涉的俄羅斯還得到國際清譽呢!而「歐洲」自然又低調了事。(附帶一提,我大概確定統一後就算中國之後把臺灣「不乖」的人全部殺掉,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國際上的問題,喊兩聲就算了,之後還能變成羅生門,中俄干涉兩下,歐洲大概還會睜一眼閉一眼呢!)

說穿了,歐洲基本上也是在玩權力政治,而在美國在冷戰後力量消逝時,歐洲也樂於裝出一個道德上優越的樣子(後冷戰時,美帝原來的「盟友」開始不再掩飾其對美國的妒恨是很自然的,只是將之連結到「中國掘起」之類的臺灣式思維,就不太自然了)。但這也沒差,因為美國國內的知識分子也樂於「託歐諷美」,結果整個迷思就被維持住了,而反美居然成了上層知識分子的lingua franca呢!這回事自然還是有些歐洲人開始反省自美國革命以來歐洲人對美國的妒恨(resentment),以及反美反猶在當代的連結,與極右極左經由「反美」而結盟的發展。不過很自然地,臺灣大致上還是只會聽到什麼「北歐男人超完美」之流的東東。說到這個,我倒可以保證北歐的男性並不太快樂,只是裝不出,或是沒有足夠的社經地位裝出快樂的樣子的話,大致上會被聲討到消失在社會的論壇中,最後只能跑到極右派的角落取暖;極右派的發展絕非主流民意,但也絕對反映了一個社會中許多人失權(dis empowered)的現實,而諷刺的是,我們看待這種失權時也是有「性別盲」的,只是盲的是另一個性別而已。

就「歐洲」經驗來說,說來好玩,我在Tuebingen看到的swastica的數量大概多於我在世界上所有地方看過的(雖然那在德國是犯法的,科科),不過當然那基本上仍然是不錯的地方。問題在於歐洲的感覺很整齊,很「機械」,就算城市充滿了古蹟,人們打扮地非常得體,這個地方沒有那種混亂而有活力的「有機」特性-而這是臺灣的城市讓人喜愛之處-而在這一方面,臺灣其實比較接近美國-而且是有可能誕生google的美國,而不是基本教義式的、政教合一的美國。

google不會從歐洲誕生,這並不單是一個偶然。而雖然世上對於美國的批評大概大半都成立, 而歐洲也確實在法律與社會制度上有優秀之處,但如果順著美國的歐洲迷思看歐洲,而忘了歐洲有自己不太善良的強權政治,其實也不太環保的農漁礦業,不太友善而又深刻的排外與反猶,Stiglitz相當不以為然的保守經濟思維,不那麼有活力的流行文化(德國的流行樂非常糟…比起老美大致上只有等而下之,只是我們不會去注意而已,相對的,德國在國際知名的好團實際上在本地根本不紅…有些有趣的團,聽眾反而都是些光頭族……呃),恐怕只會讓臺灣人忘記臺灣許多有趣的,但偶然上「像」美國的地方。要一個有深刻移民傳統的商業社會去「像」歐洲,大致上只有削足適履而已。

沒有留言: